241第二百四十一章
三月六日,聯合政府突然宣布,將閱兵式推遲,同時下令已進京部隊返回原駐地。
政府對外宣稱,推遲閱兵式原因,是巴黎和會中途出現變故,樓大總統需親自赴歐。消息一出,國人視線再次對準了歐洲。
“不會是洋人要出什么幺蛾子?”
“八九不離十,就沒一個好東西!”
京城一家茶館里,幾乎桌桌都討論政府放出消息,跑堂伙計肩膀上搭著毛巾,隔幾步停下,給客人斟茶當,也能插上幾句。
“沒什么好擔心,大總統一去,那幫洋人再多花花腸子也沒用!”
“是這個理,現可不是清朝那會了,掛上洋字就到咱們這地界耀武揚威。”
“對!”
同桌人拍手叫好,另有人接道:”依我看,肯定是那幫東洋人搗鬼,沒見報紙上登出來,又是賠款又是割地,好像還有個什么島?”
“再蹦跶又能怎么著?還以為是甲午年那會呢?”
茶樓里議論紛紛,茶樓外,一輛黑色華夏產小汽車駛過,徑直向總統府開去。
后座上,今井一郎和一名穿著黑色洋服男人并排而坐。男子年近古稀,滿頭白發,雙手捧著一個長方形木盒,神色頗為激動。
“尚先生不必緊張。”今井一郎笑著說道:“此番必能得償所愿。”
“是,還要多謝今井先生。”
“說過了,我姓錢。”今井一郎糾正老者,臉上笑容深,他很久沒有這樣笑過了。用不了多久,他就可以恢復原本姓名,回到故鄉,做一個堂堂正正華夏人。
這一天,盼了多少年?
歡喜之后,胸中卻涌起一股悲涼。
他是幸運,多和他一樣人卻是不幸。就像死明治葬禮上小山慶。伴隨著歲月流逝,沒人會記得,這個原名蔣慶山人,為了國家,為了民族,頂著一個日本名字,死了異國他鄉。
從生到死,都是一個日本人他們希望,或許就是能大聲說出來,“我是華夏人!”
簡單愿望,卻永遠無法達成了。
車子停總統府前,總統機要秘書和兩名副官迎出來。
今井一郎和捧著木盒老者跟他們身后,穿過一樓大廳,步上二樓,總統辦公室門前,幾人停下腳步。
“錢先生,尚先生,請。”
門被推開,華夏總統樓盛豐,副總統宋舟,監察院院長司馬君,均室內。
今井一郎摘下頭上帽子,彎腰行禮,捧著木盒老者卻無語淚流,撲倒地:“琉球尚氏,拜見上國”
沒等他雙膝觸地,樓大總統幾大步走過來,托住老者雙臂,老者淚流得厲害了。平靜片刻,老者恭敬將手中木盒奉上,里面裝有琉球前代國王尚泰臨終遺,以及尚泰之子,王子尚典寫下國書。
“蒙華夏天威,得以復國。愿效先祖,為華夏之屬國。“
國書中還寫明,琉球復國之后,請華夏派遣官員,與王室一同“治國”。
四十年前,琉球被日本侵占,末代國王及王子被迫移居東京。雖有伯爵頭銜,一舉一動卻都受到監視。琉球諸島也被日本改設沖繩縣,派遣知事管理。
雖未身陷囹圄,卻與囚徒無異琉球國王,境遇和朝鮮前國王李熙算得上半斤八兩。
尚泰比李熙早死,琉球王室卻比和朝鮮王室幸運,同樣是“獨立”,琉球王室可以“復國”,朝鮮卻不會再有國王。
送上國書老者也是尚氏子孫,屬王室旁支,正因如此,才沒有隨末代國王一起移居東京,行動也算得上自由。
為了和被嚴密監視琉球王室直系取得聯系,今井一郎除了用錢開路,別無他法。
現如今日本,身份和地位都是虛,沒落華族同樣要舉債度日。錢,尤其是華夏大洋和約翰牛英鎊,比首相親自簽署通行證還有效。
獲悉巴黎和會上消息,琉球王室成員再也按捺不住,復國,脫離這種牢獄一般日子!
“我們沒有軍隊,可以請華夏派遣駐軍!”一名王室成員說道:“就像祖先做那樣。”
“可”
“沒什么好猶豫,至少我們可以回到出生地方。”
“無論如何,都比這里做犯人強!”
經過幾次密談,加上今井一郎運作,前代國王遺和“國王”國書才會送到華夏。
只要有一絲希望,王室成員就不會放棄。
樓大總統鄭重接過國書,又好生“安慰”了痛哭流涕老者,很便有人帶他和今井一郎下去休息。房門關上后,樓大總統和宋舟,司馬君商量了一番,決定計劃提前。
“既如此,便如了他們愿。”
“大總統此行之后,怕是該叫人重繪制一副華夏地圖了。”
“沒那么容易。”樓大總統搖頭,“沒見長青電報中說,洋人吵得拍桌子跺腳,我去了也未必能馬上定下來。”
“洋人如何,與咱們無關。”司馬君說道:“到底先將日本事情定下來,還有朝鮮。”
“恩。”
樓大總統點頭,華夏軍隊聯合朝鮮救**,朝鮮南部進攻十分順利。兩個師團日本駐軍,一個早平壤被打殘,對上華夏軍隊飛機大炮和朝鮮救**人海戰術,就算全都綁上手榴彈以命換命也不管用了,況且,也沒那么多手榴彈給矬子們綁。
解決了日本人,接下來就要成立朝鮮政府,總統候選人和政府權力層早就明擺著,有李東道,旁人休想上位。
華夏不打算朝鮮殖民,卻也不會白做好人好事,朝鮮總要有所表示。
一屆國會中,不乏能人和狠人,展長青赴歐之前,便有人提出聯邦這一概念。簡之,將附屬國換個名字,再從政治和軍事上抓一抓,經濟上卡一卡,另當地設立學校,不納貢,不“剝削”,名義上保持獨立,再由對方主動提出加入,任誰也挑不出毛病來。
攻下漢城之前,李東道和他支持者,就和華夏政府派遣代表簽訂了相關協議,華夏可朝鮮駐軍,朝鮮建設軍港,朝鮮保有主權,保持政治上獨立,經濟,軍事等方面與華夏開展多項合作。
李東道等人看來,簽署這項協議并無不妥。被日本刮地三尺朝鮮,確需要借助外力才能恢復元氣,比起日本朝鮮所作所為,華夏人簡直就是“活雷鋒”。
何況,朝鮮只是加入華夏聯邦,并未改變朝鮮“獨立”事實,李東道相信,沒人會給他扣上賣-國帽子。
華夏代表拿著雙方簽署協議啟程返京,李東道率領救**繼續進攻漢城。
金正先身邊支持者越來越少,即便對華夏始終抱有懷疑,此刻也不是唱反調時候。
三月十六日,漢城終于被第三師和朝鮮救**攻破,朝鮮總督長谷川好道給大本營發出后一封電報后切腹自,第二十師團一路向海邊撤退,第十九師團師團長下令士兵放下武器,向華夏人投降。
日本人也不傻,就算被華夏人送去挖礦,也比落進朝鮮人手里強。他們清楚自己都朝鮮做過什么,想到朝鮮人可能報復,矬子們就不寒而栗。
趙越下令,接受日本軍隊投降,中西伯利亞又發現了一處煤礦,挖礦勞力那是越多越好。至于那些找不到華夏軍隊,落朝鮮人手里日本矬子,就不關他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