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計發展的二十多年,又有幾個鄧文迪啊。
那些年考上大學公費留學的天之驕子,再回首,三十年后才發現自己失去了什么。
寧戀本鄉一捻土,莫念他鄉萬兩金。
人離鄉賤,殊不知當年出去的那些人,如果穩穩地在國內發展,即便是隨遇而安,恐怕也不用為身后事所擔憂了。
送管理人員出國,與后世所要面臨的危險是一樣的,怕他們出去了不回來。
但怕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調查部才能解決問題。
就回收站這些管理層,充其量也就是港城一游,看看外面的風景,學習學習新的知識和文化。
李學武不會強求他們的思想要跟這個時代同步,那樣只會故步自封。
就連他自己,也是不斷地挑戰著時代的底線。
如果僅僅是一個回收站,那李學武無所謂未來如何。
可到如今,攤子越來越大,期待的目標越來越遠。
真就是讓他自己管理和制定方案,怕不是要英年早逝。
從他給自己設計的人生規劃中便能看得出,他并不想把太多的時間浪費在努力上。
即便是現在很忙,但他依舊有時間陪伴家人,處理私事。
但私事超過了一定限度,必然要侵占陪伴家人的時間,因為他不可能減少工作的時間。
所以最合適的解決辦法便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合適的機會培養現有管理人才。
見識繁華并不能提升知識水平,但能拓寬眼界。
就依著現有的這些人,管理水平一定是不合格的。
要在這個時候讓他們搞學習,搞理論知識培訓,那無疑是強人所難。
但拓寬眼界過后的結果便是,這些人會主動去獲取了解新生活的技能和知識。
很簡單的例子,為什么電視機剛剛出來的時候會那么的火?
不完全是電視所代表的娛樂形式超出了以前所有媒體帶來的歡樂性質。
但不可否認的是,電視機同電影一樣,都是動畫性質的媒體傳播形式,為什么后世有一段時間,村里來放電影,大家都不喜歡看了,反而是躲在家里看電視?
其實還得說電視提供了豐富多彩可供選擇的節目,更多的從外界獲取知識。
包括村里的老年人以及中年人,在收看新聞和電視節目的時候,是對外界的一種了解和認知。
智能手機出來后,為什么又打敗了電視機?
因為智能二字,對于知識的了解和信息的獲取,有了定向的主觀意識。
所以,擁抱新的事物,帶來的并不全是消極的一面。
看電視,引起了農村了解城市,走向城市的運動,近視眼逐漸增多。
看手機,引起了通訊時代的發展,小媳婦兒們通過聊qq,開始有了歪心思,想著出去傍一個,總比自己爺們有能力。
看智能手機,徹底擁抱城市生活,改變了幾千年來農村的固有生活習慣,農村空了。
未來,科級進步之后,是不是會出現城市高度集中化的貧瘠現象,轉而富人流向城郊?
國內發展看馹本,現在國內出現的所有社會問題,隔壁鄰居都經歷了一次。
時代變遷,任何人都算不好未來會如何。
李學武能看到的是以前發生過什么,現在真正發生什么。
他不怕這些人出去后不回來,即便是調查部把人帶回來了,可也廢了。
走出去是一道風險,走回來思想變不變又是一個考驗。
但為了未來的發展,這一關必須闖,否則在未來的人事變革中,還要蒙受更大的損失。
包括老彪子、聞三兒這些人,在回收站發展體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們便不能再負責具體化的業務,是跟不上時代進步的。
如何變,如何準備,這是回收站在未來十幾年內必須面臨的重大抉擇。
有這十幾年的存在,可能未來他們能走的路更長遠,更有自主和決斷。
回了老彪子的信,回了西琳的信,又看了邊疆的報告,以及鋼城的報告書,總算是對自己產業大概情況有了個了解。
這里當屬邊疆的發展最為薄弱,蓋因邊疆回收站的成立時間太短,基礎太過于薄弱。
這還是有許寧過去邊疆辦事處主持工作,對他們照顧有加呢。
再加上承接辦事處與地方的業務,早有大商人的底子在,不輸于零基礎起步。
丁萬秋獨當一面,很有干勁和闖勁,為了早日去港城,也要有資本完成自己的目標,他是豁出老命了。
肖建軍年輕,但有思想有文化,更跟著丁萬秋學著真本事,他的發展才是李學武最為看好的。
至于說大春和趙老五,兩人的發展因為家庭出身和教育、成長背景關系,限制了未來進一步提升自我。
即便是有時代的機遇,有平臺的輔助,這樣的人也難當大任。
不是瞧不起人,恰恰相反,李學武對他們更為看重和依賴。
高端人才在未來是不缺的,缺的恰恰是核心層面的忠誠力量。
有些人能力高,賺錢能力強,但不好把控。
資本只需要在關鍵位置放一個可信賴的人,起到鉗制作用,那整個生產鏈條就不會出現大的問題。
李學武尤其鐘意大春,比較趙老五具有靈活的頭腦,但同樣擁有做事的底線。
即便明明知道李學武驅逐了張萬河,但他依舊選擇了聽從命令,前往邊疆開拓進取。
為什么?
因為他知道,李學武驅逐的僅僅是張萬河的人,并不包括所屬勢力和關系。
甚至張萬河的兒子張大勇還在俱樂部上班,沒有受到一點影響。
山上的老家也是一樣,除了那些動手傷人的,其他人家并沒有遭殃。
成王敗寇,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況且吉城的西琳并沒有要求大強子對那些人的家屬趕盡殺絕。
她不是這樣的人,李學武也不是。
為什么調走丁萬秋?
因為丁萬秋不怕這個,他甚至想要用那些人來換取李學武的信任和支持。
李學武不是殺人狂魔,雖然他不講究什么禍不及家人那一套,更不會固執地以為山里的家屬跟這件事沒有一點關系。
但他很清楚,他要的是什么。
求財不求命,殺人永遠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反而會讓自己陷入無盡的深淵。
所以,大強子深刻領悟李學武傳遞過去的信息,只是將他自己壞到了村里人的對立面,并沒有惡到人神共憤。
吉城,是相對于
邊疆回收站發展第二弱的單位。
這跟吉城的工作遲遲沒有打開有一定的關系,更因為軋鋼廠的辦事處在去年下半年才實施聯系也有關系。
加之張萬河在本地的勢力盤根錯節,整理和管理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這也造成了去年吉城回收站的發展起步早,發展晚了。
不過也要看到下半年李學武去過一次后的實際情況,盈利情況已經快速扭轉。
貿易調度方面,依靠鋼城本地優勢,通過鐵路線連同吉城和奉城,老彪子也在同西琳合作,雙方向進擊奉城市場。
木材和山貨已經成為軋鋼廠貿易鏈條上的特殊商品和熱門選擇。
這是大宗交易,每一次的運輸都是成火車皮的往外運,利潤高的驚人。
僅茶淀農場一項業務,需要為下半年甚至年底實施制造的船舶工業備料備工,現在的原木儲備就得開始了。
所以,京城一監所、茶淀農場、交道口回收站等多方投資建設的大型木材加工場在機械設備還沒有完備的情況下,成火車皮地儲備起了木材。
這是穩賺不賠的生意,根本不用考慮運費或者資金積壓。
甚至李學武都愿意把手里的資金儲備換成木材進行儲備。
很簡單的道理,陰干木材經過茶淀農場幾乎0成本的加工后,便會成為熱門市場所需要的家具或者裝修耗材。
尤其是大姥等人正在研究設計的組裝家具、供個人需要選擇的家具等等樣式,一旦開始制備,必然會打開銷售市場。
與一監所合作的造紙廠和印刷廠,基本上就是印鈔機一般,不斷地創造著利益。
甚至這般創造價值能力的項目都被一監所舍棄了,他們有了更加具備價值的產品生產方向。
京城回收站成了第三規模大小的單位。
如果不是鋼城回收站掌握著東風船務,恐怕還得前進一步。
當然了,京城回收站主要以投資為主,甚少有獨立運營的項目。
甚至連沈國棟運輸的蔬菜和罐頭都是用的衛三團以及山上其他單位的手續。
即不怕地方商務查,又不怕交通管束,真真的牛的一批。
這臺卡車往返于東西城各個單位,很多主管單位其實都認識了,也都明白聯合商貿所代表的意義。
你就想吧,這臺車出入的部門都有哪些,又不進個人門,誰能管得著公對公的業務。
沈國棟現在開這臺車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更多的是那臺嘎斯69。
他跑業務的時間多了,送貨和運輸的時間少了。
甚至連院里的三輪車都閑置了,有街坊鄰居來購買的,沈國棟想了想沒舍得賣。
小子們收破爛只也是越來越當成一個日常的營生,站里的工作越來越多,越來越依靠他們幫忙。
甚至聽說軋鋼廠準備上三輪車項目,沈國棟都有要合適的買上幾臺,專用來收破爛。
好家伙,千八百塊的車,干著幾分幾毛錢的買賣,他說這話的時候二爺差點拿煙袋鍋敲他的腦袋,看看進沒進水。
那到時候得收金銀才抵得上汽油的消耗了,不然虧到姥姥家去。
當然了,三輪車是一定要買的,李學武也準備給每個回收站都配備一臺到兩臺。
主要是用車不明顯,拉貨拉客都方便。
不可能用來收破爛,但可以用來搞定運輸任務。
比如大卡車能運輸的,三輪車分兩趟也能完成運輸,但用三輪車更方便。
尤其是年后組裝家具要全面鋪開,所有回收站都要上新這個項目。
更有承接軋鋼廠的地方經銷任務,
不可能全指著軋鋼廠的辦事處來協調運輸。
一噸五左右的東西,一臺三輪車就搞定了,實在是方便又好用。
以后紅星運輸大隊的標配就是載重三輪車,這東西不會引起什么。
京城回收站投資的多,管理的業務也多,聯系的單位更多,回收站的業務沈國棟已經在想辦法要變革了,恐怕要引入外面的人進來。
當然不會是像十三太保一般,住家的看顧,還要培養和學習。
主要是從胡同和街坊鄰居里找尋踏實肯干,老實勤懇的人,或是提供三輪車,或是提供自行車。
以合作的形式,對方外出收購,送回回收站來處理,半合同制,半合作制。
這個項目李學武也在考慮,找人是一方面,制度也是一方面。
雇傭制是不可能的,這違背了當前的規則,堅決不允許。
但生產合作制是被允許的,可又不能把回收站作為主體用于合作。
只能是獨立出來一個以回收為主的項目,聯合這些人搞生產合作制。
很麻煩,但必須執行的項目,不然就以回收站現有的規模和人手,早晚要面臨無人可用的尷尬地步。
既然是叫回收站,不是貨物貿易站,那就不能出現頭重腳輕的情況。
就算是要搞合作制,李學武和沈國棟商量過,依舊愿意拿出一部分利潤,來完成業務的飽和工作效率。
為什么現在回收站的其他業務可以滿足利潤創造的前提下,還要堅持擴大開展這一利潤十分低微的項目?
因為從一開始,李學武等人也沒想過要用這個項目賺大錢。
但這個項目可以成為賺大錢的保障和基礎。
正因為是廢品回收站,才有了同供銷社和廢品公司的商業聯系,進而拿到了三方合同。
有了這一基礎,才能開展對外經營和銷售業務,有了對公賬戶和對公基礎。
再解釋的清楚點,因為有著大量的貨物進出賬目,才能掩蓋其他非正常盈利的情況。
不然以與軋鋼廠合作的項目,完全可以支撐回收站良性發展,又何必多此一舉,搞什么廢品回收呢。
現在面臨業務人員減少,但市場逐步增加的情況下,不增員,但要完成業務擴張,那就必須改變現有的人事格局。
讓利,不等于虧損。
有人問了,既然是收廢品,那既然能豁得出去,愿意干這個,為啥不直接往廢品公司送呢?
因為廢品公司不收個人送的,沒辦法入賬和走賬。
想賣也可以,只能去廢品公司下轄的回收站點賣。
但只要你一收一賣,就代表了你有個人經營行為,這叫啥?
投機倒把可是很嚴重的市場行為,你有自行車也不能干這個。
這就又把話說回來了,回收站為啥可以用人出去回收?
因為回收站有回收廢品的執照,自然有權利干這個工作。
又有人問了,假冒是回收站的不成嘛?
成啊,只要別被抓住,不然罪加一等,這年月的監所是啥情況,反正都知道。
李學武估摸著,現在城里的待業青年對于社會勞動崗位的分配情況基本上有了了解和認知。
對于廢品回收一事,可能有了不一樣的接受程度。
當然了,一定不如明年,畢竟時代的大幕拉開,有多少人不愿意去農村勞動,就是著急嫁人的又有多少呢。
回收站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只要現在的影響力就足夠能找到合適的人選了。
有沒有文化不要緊,只要會看稱,能認識錢,把東西運回來就成。
這一點要求,相對于人品的需要,可能會更具包容。
不僅僅京城要搞這個項目,其他回收站也要搞,甚至要形成良性產業循環。
大面積的使用廢品回收人員掩蓋即將開始的浪潮。
要把這些人掩藏在復雜又辛苦的勞動中,深深扎根于基礎,不怕低人一等。
鋼城回收站的情況因為東城船務的影響力逐漸擴大,經營情況稍稍超越了京城回收站。
尤其是在城市貿易一事上,因為鋼城工業環境和貿易環境更優秀,讓這種公對公的貿易形式更容易被接受。
很多機關單位的商品供應和福利供應都與鋼城回收聯系了起來。
相比于關東的大膽妄為,回收站的多級管控體制更適合他們的需要。
所有商品均來源于正規渠道,完全滿足他們的生活和后勤所需。
有煉鋼廠在為他們背書,可靠和可信程度大大增加。
今年的福利品包含了天南海北各個地方的特產,充分活躍了福利品市場。
早就吃慣了帶魚凍蝦的勞動職工,更喜歡來自于南方的水果和其他地方的肉食特產。
東北人敢吃啊,由來如何不可考究。
但是這個時代的東北工人是真的富裕,條件優渥。
工廠林立,經濟發達,城市化經濟運行特別良好,甚至在這一階段的影響下依舊保持了進步的狀況。
擁有這么多的企業和工廠,如果再不能實現經濟的發展,恐怕也說不過去。
但體現在工人消費水平上的情況卻是實打實的。
軋鋼廠覺得京城的職工敢消費,但在貿易管理中心的賬本上,卻是鋼城的貿易量最高。
實現盈虧平衡最優情況是東北帶來的可觀效益,在充分保障產品質量和運輸速度的情況下,貿易訂單還在持續更新。
既然大年不過年,那這幾天不都是過年嘛。
作為鋼城本地的經銷商,從聯合貿易項目上下來的商品,通過回收站渠道散到市場上,立即就能回收大量的利益。
公對公,公對經銷,雙管齊下,貿易項目根本不擔心庫存積壓和貿易停滯問題。
入冬以來,貿易列車根本就沒有停過,即便是京城火車站早就把給軋鋼廠的調度額度調高了,但依舊無法滿足貿易運輸需要。
怎么辦?
京城火車站當然不會愿意放棄這么高盈利的貿易項目,就算嘴里喊著沒有額度了沒有額度了,但每次提交貿易運輸申請,那邊都會批準。
為啥?
因為年底貿易管理中心批給京城火車站的貿易申請額度一下子超出了他們的心理預期。
職工們獲得了更為豐富和優越的福利商品,車站得到了更多的運輸費用。
支持誰,自然要用腳來決定。
(看完記得收藏書簽方便下次閱讀!)
免費閱讀.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