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約法》的效力完全恢復以前,中華民國之行政權由大元帥行使,大元帥對外代表中華民國,元帥協助大元帥籌商政務。軍政府設外交、內務、財政、陸軍、海軍、交通六部。為了適應護法戡亂的戰爭需要,軍政府沒有采納《臨臨時約法》規定的內閣制,而采取中華革命黨《革命方略》中提出的黨、政、軍權合一的大元帥制方案,實行軍事、內政、外交合一的元首制。
9月1日非常國會根據軍政府大綱選舉大元帥,孫中山當選,次日補選元帥三人。
三位元帥是:川矜巡閱使王恒岳、兩廣巡閱使陸榮廷、四川督軍唐繼堯。
可惜的是這個護法政府根本沒有得到西南軍人的支持,云南唐繼堯不理不睬,而桂系陸榮廷更為冷淡。
至于那位川矜巡閱使王恒岳,更是對這份所謂的任命看都未看!
非常國會選出王恒岳為元帥后,王恒岳迅速去電不受元帥,非常國會和孫大元帥都去電勸勉,同時派章炳麟為勞軍使,攜帶元帥印前往正在貴陽的王恒岳,請王恒岳接受。王恒岳仍然拒絕接受。
王恒岳的態度鐵板一塊,刀刺不入,水潑不進,讓孫中山很是惱怒。
不久孫中山又發布命令唐繼堯為川、滇、矜三省靖**總司令,可是唐繼堯哪里肯受這份虛職?
川滇矜三省靖**總司令?現在四z:和貴州都在王恒岳的控制之下,自己這個總司令除了滇軍,還能指揮誰去?
好像說好了一般,非常國會選出的三位元帥雖然彼此間明爭暗斗,甚至大打出手,可是在對待“元帥”這件事上,卻是出奇的保持一致。
在非常國會選出陸榮廷為元帥的當天,陸榮廷致電非常國會表示自己的政見,反對另組政府,主張黎元洪總統復職,同時通電全國聲明“以后廣東發生任何問題,概不負責”。非常國會對陸榮廷這個態度未敢譴責……
桂系的廣東督軍陳炳棍則表示另一種態度,他招待廣州報界,解釋自己的立場:“馮代總統的地位是合法的,段內閣的地位是非法的,所以我們反段不反馮。”
至于在廣州組織軍政府問題,他說“我不能表示贊成的態度,也不愿采取干涉的態度,但是廣東人民不能擔負軍政府和非常國會的經費開支。”
西南實力派的三大軍閥王恒岳、陸榮廷、唐繼堯對所謂的“護法政府”采取了完全不合作態度!
西南各路軍閥有槍有兵,他們需要的是獨霸一方,而軍政府方面,卻采取了元首制,樹立了孫中山在護法政權中的領導地位,他們反而成了配角!
王恒岳是素來不理睬孫文的任何命令的,而陸榮廷與唐繼堯對軍政府的組織原則及選舉結果都非常不滿,三人均不肯就元帥職也就在情理之中。
伍廷芳、唐紹儀、程璧光、李烈鈞等國民黨穩健派人士為求得與西南實力派的合作,也贊成合議制,故這四人也不肯就職。
于是孫中山任命了一批中華革命黨的骨干和原同盟會或國民黨的ji進分子代理各項工作。
這樣,軍政府實際上成為中華革命黨力圖領導護法運動的政府,從而決定了它必遭西南軍閥的反對的命運!
軍政府的成立,標志著護法運動高氵朝的到來,也標志著南北對峙局面的形成。
段祺瑞繼承袁世凱武力統一中國的衣缽,決心以北洋武力鎮壓西南護法,挑起第二次南北戰爭。
段祺瑞的敵人是西南軍人,包括云南、貴州、四川、廣東和廣西五省。他的用兵計劃準備是先穩住四川,拉攏四川軍閥王恒岳,如果王恒岳能夠就范,那么便派王恒岳由四川進攻云南,自己由湖南進攻兩廣。
湖南距離北洋派的占領區最近,本身實力又不強硬,是一個假道的理想地帶。段祺瑞打算由湖北、江西兩路夾攻湖南,段祺瑞乃決定調淞滬護軍使、第十師師長盧永祥為湖南督軍。
這時候湖南人唱出“湘人治湘”的口號。在北京的湖南著名人士,如熊希齡、范源濂等也主張湘人治湘,維持現狀,反對北軍入湘,加以譚延闿以湖南省長而兼督軍,頗得湖南人們的擁戴。
可是,這卻不是段祺瑞愿意看到的局面!看更多誘惑小說請關注微信npxswz各種鄉村都市誘惑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