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0章
而彼時日本企業界普遍盛行的、論資排輩、壓抑創新的“年功序列制”,恰恰為他提供了絕佳的狩獵場。
無數有才華、有想法、卻因年輕或研究方向“非主流”而郁郁不得志的技術人才,被困在龐大的企業機器里,默默無聞。
“向陽,”趙振國再次找上了高向陽,眼神里閃爍著獵手般的光芒,“還得辛苦你,幫我找點東西。”
在高向陽及其背后渠道的協助下,一份份關于日本各大電子、化工、材料企業研發人員的非公開資料、內部研究報告摘要、甚至是一些學術會議上的邊緣發記錄,被悄然整理出來,送到了趙振國手中。
趙振國的目光,如同精準的探針,迅速掠過那些占據高位、思想可能已然固化的“長老”和“課長”們,直接鎖定在那些年紀在三四十歲、擁有扎實技術功底和明顯前瞻性、甚至略帶“離經叛道”色彩研究方向,卻在僵化體制內備受排擠、經費短缺、晉升無望的中青年工程師和研究員身上。
他的篩選標準極其明確:技術方向必須具有顛覆性潛力,本人在當前體系內不得志。
很快,一個名字在一眾資料中脫穎而出,引起了趙振國的特別注意。
鈴木康夫,時年三十五歲,供職于松下電器旗下某個并不核心的基礎研究部門。
資料顯示,這位畢業于東京工業大學的電化學專家,近年來幾乎將全部精力投入一種被稱為“鋰離子二次電池”的基礎研究。
他堅信,基于鈷酸鋰正極和碳材料負極的嵌脫鋰機理,將催生出比傳統鎳鎘、鎳氫電池能量密度高得多、且沒有記憶效應的新一代充電電池。
在當時的松下內部,主流資源和決策層的目光都聚焦在如何改進成熟但笨重的鎳鎘電池上,對于鈴木康夫提出的、被視為“高風險、高成本”、“華而不實”的鋰離子新體系,管理層普遍持保守和懷疑態度,認為其商業化路徑漫長且充滿不確定性。
他的項目申請屢屢被駁回,申請到的經費杯水車薪,團隊里有潛力的助手也被陸續抽調到“更有前景”的項目組。
幾乎是在靠個人熱情、有限的實驗室邊角料時間以及微薄的部門基礎研發經費,獨自支撐著這項艱難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