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間充滿各種化學儀器氣味、有些簡陋但卻肅穆的分析室里,幾位穿著白大褂、表情嚴肅的技術人員已經準備就緒。
桌子上,擺放著幾個密封的袋子,里面正是趙振國從日本帶回來的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金屬碎屑、氧化皮、以及一些奇怪的殘渣。
看到那些“寶貝”,王新軍眼睛更亮了,壓低聲音對趙振國說:
“振國,你看!就是這些!馬上就能知道小本的鋼鐵到底比咱們強在哪兒了!說不定就能找到咱們自己生產的突破口!”
趙振國也被這氣氛感染,疲憊感暫時被好奇和期待取代。
技術人員開始熟練地操作起來,切割、研磨、溶解、滴定…一道道程序復雜而嚴謹。
趙振國和王新軍屏息凝神地在一旁看著,等待著最終的分析結果。
實驗室里只有儀器運行的微弱嗡鳴聲和玻璃器皿碰撞的清脆聲響。
這一刻,一種更大的責任感和對技術進步的熱切期盼,充盈在兩人的心間,一場沒有硝煙的技術攻堅戰的序幕,正隨著實驗數據的即將出爐,緩緩拉開。
終于,在經過漫長而煎熬的幾個小時后,為首的那位頭發花白、戴著深度眼鏡的老技術員摘下了橡膠手套,拿著幾張剛剛從分析儀器里打印出來的、還帶著微弱熱度的數據紙,步履略顯急促地走了過來。
他的臉上混合著極度震驚、難以置信以及一種發現新大陸般的狂喜,連手指都有些微微顫抖。
“王副廠長!趙同志!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