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突然出現一份愍帝血詔,不獨令天中行臺波瀾驟起,在京兆當地也是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這件事雖然無論怎么看都透出一股虛假,但是對京兆民眾們而,最起碼起到了一個作用,那就是讓他們意識到原來他們也是晉祚故民,與天中行臺并非天然敵對的關系。
這么說或是有些可笑,但卻是一個事實。關中之亂要遠遠早于天下之亂,武帝太康年間便連年干旱,叛亂不斷,及至惠帝繼統,很快又迎來了長達十數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對于關中始終沒有進行有效的管理。
雖然惠帝、愍帝兩度駕臨關中,但也都是旋來旋去,根本沒有讓關中人感受到晉祚王統的威嚴。生民或是流離失所,或是各為豪強蔭庇裹挾。及后兩趙次第興起,當中亂象頻生。以至于大量關中根本就不清楚,他們究竟是誰的子民。
行臺王師叩望三輔,令得關中上下悸動難安。在這個時候,杜洪拿出一份愍帝血詔,讓關中底層民眾們明白,原來他們跟那些關東人居然是一個主子,共奉一個旗號。所以對于人心的安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民不再驚躁悸動,鎮撫管理起來自然更加輕松。而對于一些流寇軍頭而,他們也欣喜于長安居然還手握這樣一份籌碼底牌,便都下意識向長安靠攏,避免游蕩于野遭受誤傷,大概心里也在做著襄助義事、謀求官爵的美夢。
但也并非所有人都如此樂觀,尤其是一些真正實力不弱且眼界開闊的京兆豪族,他們對事態的認識自然要更全面的多。一者根本就不相信能憑區區一紙漏洞百出的舊詔便能逼退王師,二者或許本身便已經暗里搭好了投靠王師的橋梁。
要知道駐扎于弘農的王師前線主力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襄陽的軍隊,而襄陽正好是雍梁流人南逃的主要聚居地,其中不乏鄉音鄉情,那些部伍兵長們也都樂于招引鄉徒入降王師。
可是杜洪突然搞出這樣一件事來,觸怒行臺是必然的,也逼得這些人沒有了再作觀望的余地,要么盡快投降王師,否則便有可能在稍后的戰事中作為杜洪的黨徒從犯被殲滅。
因此,當杜洪將這一所謂血詔公示于外后,很快便有眾多京兆豪強問詢趕來長安斥問。
長安雖然名為關中首邑,但圍繞此地惡斗經年,城池破壞嚴重,也早已經沒有了雄城姿態。目下這座城池仍是坐落于漢趙舊基,但城墻大段大段的坍塌,內外坊里秩序蕩然無存。就連早年劉曜修筑的宮舍建筑,也早被石趙焚燒一空,成為廢墟。
城池雖然殘破不堪,但取而代之則是大大小小各類塢壁,將城池內外割劃成一個個獨立的區域。而杜洪所占據的區域,則是位于城池東北角的石積城并向外沿、渭水與灞水之間的夾角這一片區域。
境域之內,連塢十余座,兵堡、民塢雜錯相陳,塢、堡之間距離長則數里,短則幾十丈內,擁眾達于數萬。
杜洪年未及四十,整個人望去矮胖粗壯,面對一眾鄉豪問責,其人倒是表現得頗為淡定,咧嘴笑道:“諸位鄉老也無需過責我行跡孟浪,我等鄉眾本就懷有歸義心念,只因吳貉弄權于天中,涼薄寡恩,才一直沒有做成。幸在先王遺詔巧出鄉里,使我等鄉眾能得歸義盼望……”
“將軍此,是否失于觀見?目下鄉疾,正在天中王師廣陳鄉境。行臺沈大將軍,所持者江東號令,以此舊書,能成幾分約束?況舊王去國年久,如此宣揚其書令,實在有欠……”
雖然杜洪目下勢大,但其他鄉豪們也并不畏懼他。彼此之間與其說是主從,不如說是合作,杜洪對他們而,僅僅只是一個推舉出來負責與行臺談判的人而已。所以隨著杜洪話音剛落,當即便有人開口說道。
待到這人講完,周遭其他人也都按捺不住的發聲,對于杜洪如此貿然輕率的行為表示不滿。
杜洪嘴角噙著冷笑,靜靜聽著鄉眾們的斥責。他雖然被鄉眾們共約為首領,但其實無論是資歷鄉望還是所擁有的實力,都算不上最強。
其人雖然出身京兆大族,但卻并非魏晉名門、世居杜陵的杜陵杜氏,早在數代之前便家于渭水以北的高陵,所以在一眾京兆豪右名門之中,乃是不折不扣的小字輩,甚至不被鄉人所看重。
如今之所以能夠入主長安,一則是因為舊年曾在石生麾下任事,統率家眾部曲并成戰卒,二則就是因為當年各家不愿親自出面力搏,各自陰助杜洪攻擊石趙關中駐軍,才讓杜洪得以入于此中。
杜洪心里也明白,他雖然在外宣稱乃是長安之主,但僅僅只是這些豪強們所扶助起來的一個傀儡、對外的唇舌而已。
長安名為關中首邑,但如今不過一片殘破城垣,守不足守,耕不足耕,就算有眾多晉、胡游食、流寇聚集周邊,也都桀驁難馴。即便是占據了,也根本不會獲得太多實際的好處,反而會將自己置于一個引人矚目、首當其沖的危險境地。
這些京兆豪強們,各據鄉土傳承數代乃至十數代之久,根基深厚,閉門可成法外門戶,游刃有余于時局之內。哪怕關中動蕩頻頻,又經歷兩趙接連的統治,但對他們實際的利益損傷并不大。
早年劉曜攻入關中,俘虜晉帝,但對這些京兆大族們卻仍倍感棘手。這些鄉人各自塢壁高砌,不遜堅城,內中不知蔭庇多少人口,想要用強攻克,難度甚至還要超過俘虜晉帝。這話看起來有些可笑,但卻是事實。
當然這些豪強們望風觀勢的本領也不弱,本身躲在塢壁中自成一統,對外也虛奉漢趙政令。兼之當時的劉曜在關東有強敵石勒,在關內又有隴上雜胡不斷作亂,也根本沒有精力和時間去敲碎這一個個的烏龜殼。
后來劉曜兵敗洛陽被擒,留守長安的其子劉熙更加無力調度掌控這些京兆豪強,石趙軍隊甚至還沒有攻入關中,便離開長安逃往隴上。這些豪強們轉頭就推舉出漢趙幾個將領,向石趙投獻降書。
及后由于石趙派來的石生既沒有表現出強勢姿態,也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好處,于是趁著劉氏余孽卷土重來之際,再次打出口號響應。但結果就是劉氏實在不爭氣,被后繼而來的石虎打得大敗虧輸,最終族滅于上邽。
石虎倒是對這些鄉境豪強充滿惡意,打算扶植羌、氐胡部打壓鄉豪,可惜其人功高志驕,很快便被調回河北。至于留守的石生,更加沒有那個能力和魄力。直至石趙內訌,這些豪強們便直接扶植起杜洪,將石生與郭氏驅逐出三輔之外。
杜洪目下看似擁眾數萬,頗為勢大,但所占據長安這殘破城垣,根本不可稱作根基之地。而且他這些徒眾里,還不只隱藏著多少豪宗私曲,一旦他們打算拋棄杜洪,這數萬部眾頃刻間或就要哄散過半。
所以,跟這些真正的豪強相比,杜洪不過只是一個擺在臺面上的小丑而已。像是京兆豪強中的代表,杜陵韋氏立足郊縣年久,本身族裔已是眾多,與之相關聯的鄉親、蔭附者更不知凡幾,跨縣連郡,潛在力量遠遠超過當下的杜洪,鄉望更非其人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