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將一群人團結起來,構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組織,一者在于利益,二者在于信仰。利益方面沒有什么好說的,小到一個人的價值體現,大到整個家族的崛起復興,沈家在這方面能夠提供的機會,都是優勢明顯。
可是說到信仰,那就深刻了。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的大分裂,相當一部分原因就在于這是一個信仰缺失的年代。把一群人武裝組織起來,但卻不能提供一個廣受大眾認可的信仰價值,簡直就是災難。
在這五胡亂華的年代,北方的軍事力量是絕對占優,但是政權更迭頻率之快卻遠遠要超過南面的東晉。這就在于雖然門閥交替執政,架空皇權,但最起碼對于皇帝的存在他們是認可的。可是在北面,誰又管這套。
就像后世五代亂世軍閥所,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沒有了效忠皇權的概念,一旦擁有力量之后,便要想取而代之。這些胡、漢軍頭們,可不是后世那種長于、拙于行的噴子,一旦有了想法就是干,一旦干起來又是幾十年生民血淚!
劉裕篡晉之后,晉祚皇權法統不在,南方政權動蕩不遜于北面,甚至猶有過之。南北在這一時期,都有大規模侫佛的現象,說起來也算是一種重塑信仰的嘗試。
所以眼下擺在沈哲子面前的問題,除了保持繼續高歌猛進的姿態節奏之外,還有一點那就是該要整合革命隊伍的思想。雖然此前他也一直在高喊殺奴北伐,光復神州,但這樣的口號更多只是一種很淺層的情感宣泄,并不能達到大義綱領的高度。
時局中包括王導也曾經喊過,而且在原本的歷史上,累次執政門閥不獨以此標榜,也大多都落實到行動上。但卻沒有任何一人,能夠完全徹底的貫徹,所以很多時候,北伐淪為一個手段,而非一個目標。
沈家如今,已經是一個能夠給時人提供大量機會的大平臺,尤其沈哲子,更是獲得時人蜂擁追捧。而在沈哲子方面,也的確需要更多的人才來一起共襄大事。但又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太多的人僅僅只是想通過沈家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滿足自身的利益訴求,至于說到能夠共同進退,實在微乎其微。
瑯琊王氏的頹勢難挽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世道激變,起起伏伏在所難免,風光時候再怎么樣的門庭煊赫都是虛假,一旦遭遇挫折,擁護者便作鳥獸散,以至于想要平穩降落都需要足夠的政治智慧。說實話,如果不是瑯琊王氏還有王導這樣一個掌舵人,單單這一次,沈哲子就能將王氏徹底整垮。
此一類的困境,同樣擺在沈家面前。沈哲子想要擴大淮南、豫南的局面,就必須要有更多的人才加入進來。時人想要獲得更多的機會,也需要沈家這樣一個渠道。但是,彼此之間這種需求關系,是沒有什么道義捆綁的,隨時都可以互相拋棄。
應該說,沈家所面對的困境,比瑯琊王氏都還要大一些。因為沈哲子是身在北伐前線,不獨要承擔政治風險,還要承擔軍事風險。一旦后方有所不靖,那么將會直接影響到正面戰場。
如果只是選拔親舊鄉黨,彼此依賴性和忠誠度是有保障,但會陷入自我限制的窠臼,開拓不足。如果兼容并包,廣納群賢,局面開拓速度或許會成果喜人,但越壯大,隱患越多,有可能大好局面毀于一旦。強如劉裕,都很難解決這樣一個困境。
所以,沈哲子需要一些非常手段,讓這些人上船可以,下船則不能說下就下。他需要掀起意識形態斗爭,未必需要即時取得勝利,但卻能夠凈化自己的隊伍,給自己的追隨者們打上一個鮮明的標簽。
雖然這樣一來,會把他放在一個物議爭論的焦點,但以他如今的聲勢和時譽,即便有些物議糾纏,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實際困擾。而且身處這樣的爭議中還有一個好處,隨著他在戰場上每一次得勝,便能證明自己的正確,因此而磨練出的隊伍忠誠度也會更高。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