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訓語駢儷對偶,文采斐然,顯是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斟酌,只是在這洋洋灑灑的書面語后,卻透出一種難于道的疏離。至于內容也包羅萬象,從教訓他禮敬公主到忠君報國,那嚴肅冷漠的語氣,倒是頗符合苑中聽訓這樣一個流程。
沈哲子亦知皇后對他有多看不上眼,并不奢望在這里能享受到什么禮待。至于那些冷冰冰的訓語,他狀似極為恭謹的聆聽,心內卻仍在思索先前在皇帝殿中的經歷。
皇帝的話較之皇后的訓語要少得多,但無疑更像一個長輩的態度,細節上面面俱到,并不以威嚴壓迫訓斥,但給沈哲子帶來的感觸卻尤其的大。至于那南北餐食的議論,沈哲子也漸漸想透,若他沒有會錯意的話,那案上餐食應該都是按照公主日常飲食習慣來安排的。
由此小節,沈哲子益感受到皇帝拳拳愛女之心。于皇帝而,垂死之人,無論再說什么,會收到什么樣的效果,他大概都看不到了。因而只用實際的行動,希望沈哲子能體會父母舔犢之情,善待公主。
一俟有了這些體悟,沈哲子心內感觸更多。家國天下,一個人無論心中藏有怎樣遠大抱負,彌留垂死之際,心內念念不忘的是人倫親情,這大概是對人生最后一份責任的盡責和擔當。
他尚未為人父母,也無資格評價皇帝和皇后態度舉動不同究竟孰優孰劣,但無疑皇帝的這種做法,更能讓他有所感觸。雖然許多事沒有宣之于口,但這種無更似于男人之間不必道的無形承諾。
這種意會,讓沈哲子體會到他與公主婚姻之間政治和利益因素之外,更為深刻雋永的意味。從此以后,那個小姑娘起居飲食、一生禍福榮辱,幸福還是凄涼,高興抑或悲傷,都與自己休戚相關。這是人倫大道的婚姻該有的莊嚴和沉重,是用一生來做注腳的契約!
懷著略顯沉重的心情聽完皇后訓話,沈哲子離開苑中時,已經到了黃昏。他與一眾儀賓匯合,再拜觀禮群臣之后,便離開了臺城。接下來臺城內尚有宴請群臣的禮儀,但是已經與沈哲子沒有關系。
臺城外鼓吹聲仍在持續,下一站的目的地便是今天的終點,位于烏衣巷的公主府。
儀仗隊由臺城外出,龐大隊伍在夕陽下更添肅穆。御道兩側觀禮民眾越來越多,人群內不時爆出歡呼贊嘆聲,于這些小民而,誰娶公主與他們都沒有什么關聯,但在這歡慶的氣氛中,能夠暫時忘卻生活的苦累與艱辛,能夠對未來的盛世美好有一點展望和幻想,已是彌足珍貴。
今日公主大婚,儀駕所過街巷,但凡有爵祿官位在身的人家,都要門庭大開,于庭前擺設案幾,依照各自品秩擺上酒水菜品以饗儀仗,同時要有家中子弟跪迎苑中賞賜,多為絹帛禮器。
烏衣巷高門勛貴云集,一俟轉入巷中,便看到從街頭到街尾全都擺滿了案食酒水。各家門庭前都有子弟等候應禮,他們自然不須向沈哲子跪拜,而是要等待儀仗隊后方的苑中內侍宮人。
在行過瑯琊王氏門庭前時,沈哲子不禁一樂。只見王氏宏大府門前擺了足足十幾個方案,上面各備酒食,若不明就里的人看到,還道他家有喜在開流水宴呢。
不過王家這陣勢也沒有什么毛病,他家有爵位官祿在身者豈止十幾人,大概還是空閑地方太少不能完全擺開。在這些案幾之后,卻只有一個年輕人孤零零的站在那里,乃是王舒之子王允之。
若說沈哲子對王家諸多子弟哪一個能高看一眼,那便是這個王允之。他只在某些場合見過幾次王允之,彼此卻并無接觸交談。此時看到王允之立在庭門前略有幾分形單影只,沈哲子在儀仗隊中對其微微頷,王允之略作錯愕后,拱手以回。
又前行片刻,公主府依稀在望。前方有一群人早就等候在那里,眼見儀仗行來,便快行動起來,清水灑道,其中有公主府隨員自家相以下拜于道中,請沈哲子下馬。
在沒入府之前,沈哲子還要對公主府一眾人持客禮,上了肩輿后快進入府中,再換一身衣衫,而后便以主人身份再回到門庭前,將跟他行了一天的儀賓們禮請入府。
至此,婚禮迎親一切在建康城內的禮儀便告一段落。接下來接待賓客,宴請宗親這些事情,都不再需要沈哲子出面。他只要返回府中,等待入夜后在門闈內與公主行小卻扇禮。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