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可置否,點頭答道:“那是當然,古有云,軀體僵硬,肌膚不爛,是為僵尸。肢體扭動,雙目睜圓,是為詐尸,看樣子,剩余的兩口棺材里,十有也躺著僵尸呢。”
“啊,照你這樣說,那咱們豈不是闖進僵尸的老窩來了。”劉豐聽完更加害怕,伸手指著另外兩口棺材,哆哆嗦嗦道。
我聽完他這話,立馬搖頭道:“這里可不是什么僵尸的老窩,而是古代的趕尸客棧,也就是給僵尸睡覺的地方。”
所謂的趕尸客棧,最早起源于清朝年間。
當時戰亂四起,民不聊生,很多平民百姓和士兵將領都克死他鄉,死者親屬為了尋回尸,落葉歸根,所以雇人從遙遠的地方把尸體給“搬運”回來。
因為古代交通遠遠不如當今社會達,并且路程遙遠,半途中尸體容易腐爛生蛆,所以就衍生出了“趕尸匠”這一神秘職業。
趕尸匠受雇于客死他鄉者的親屬雇傭,將尸體脫水并用特制草藥腌制,使尸體保持長期不腐,便于運輸,然后他們會用自己的手藝再把尸體做得僵硬,成為僵尸,利于控制行走。
最后再把尸體精心打扮一下,沒錢的人家穿壽衣,有錢的達官貴人穿官服,以示對死者的尊重。
尸體的數量若是過兩個以上,趕尸匠就用繩子系著尸體,每隔幾尺一個,連成一串,再額上貼鎮尸符,防止半途中尸變。
到了傍晚,他們一面敲打著手中的小陰鑼,一面領著這群尸體往前走的,不打燈籠,手中搖著一個攝魂鈴,讓夜行人避開,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
因為尸體畢竟不如活人,是被趕尸匠以秘術控制行走,所以遇上較陡的高坡時,尸體根跳不上去,趕尸匠就得一個一個往高坡上背和扛,所以說,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活計。
眼看天色大亮,這一路上也累了,餓了,他們就會去專門供趕尸匠和尸體休息的地方停歇,這種地方,就是神秘莫測的“趕尸客棧”了。
這時我低頭了看了看地上的骷髏和清朝干尸,隱隱明白這所客棧曾經生過什么事了。
據我大致猜測,趕尸匠進店休息后,把尸體安置在棺內,也不知什么原因,其中一具尸體突然生了尸變,一人一尸激烈的打斗在一起,才有了現在雙雙身亡的這慘烈一幕。
當下我也不敢耽誤了,對劉豐說道:“這大雨天的也沒地方去,只能在趕尸客棧對付一晚了,你趕緊去找一些干柴,咱們把這幾具尸體燒掉,萬一睡覺的時候它們起來嚇人就不好了。”
“行,就按你說的辦。”劉豐一個激靈,連忙應道。
因為外面下著雨,根本沒有干燥的樹木可用,所以劉豐喊了方微和趙小穎一聲,三人上下其手,去拆解屋內僅有的幾張破桌凳了。
他們那面忙活起來,我這里也沒有閑著,走到棺材跟前,一使勁兒,先后把剩余的兩口棺材蓋給推開了。
與地上的那具干尸一樣,這兩具尸體也身穿清朝官服,面色鐵青,貼著黃符,眼睛緊閉,雙手交叉在胸前,直挺挺地躺在棺材里。
看其著裝打扮,想必生前無光無限,還是富貴人家的子弟。
我彎腰仔細打量一陣,現兩具尸體并沒有長出獠牙和指甲,稍稍松了口氣,心想還好沒有詐尸的跡象。
“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