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
余從京域,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
……
一篇長賦從陳風筆下緩緩呈現。
一開始還好,觀眾還能大概看明白寫的什么東西,但是越往后寫,觀眾就越迷糊。
明明每個字好像都認識,但是怎么組合在一起,就看不懂其中的意思了呢?
什么叫做“髣髴兮若輕云之蔽月”?
“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又是什么東西?
更別提后面的那些各種形容詞。
“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
以當代網友的古詩詞功底,那當然是看不懂嘍。
看著屏幕上的陳風還在沉浸在寫作之中,終于有觀眾忍不住發出彈幕。
“他這寫的什么東西啊,有沒有大佬點評一下啊,我完全看不懂啊。”
“你以為你這么說,我就能看懂嗎?”
“他這寫的還是華夏字嗎?為何好多詞語,我見都沒見過。”
“到底有沒有文學大佬,站出來救救孩子吧,好像知道他在寫什么東西啊。”
“別嚎啦,能看懂的,就在臺上,老老實實的等著一會他們點評唄。”
其實在臺上的四位評委心中,他們的震驚程度絲毫不比觀眾們少。
要知道,文學這種東西,在你有不同閱歷時,你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如果你只是一個詩詞愛好者,讀完這篇《洛神賦》,你可能會覺得懵懵懂懂,最多只能讀懂朦朧之美,根本難以洞悉全貌。
這時的你,就如同一只井底的青蛙,抬頭仰望著天空的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