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徐總沒鬧過矛盾,但我對房地產企業確實有一些意見。”
“您難道沒發現,現在的房地產企業,都在借助資本運營,提高杠桿。”
“看似他們提供了很高的p,但實際上的社會效益卻遠沒有表現出來的那么高。”
“他們那些公司,從創立到現在,十幾年的時間,從資產幾百萬變成了幾百億,創造了多少新的科技技術?”
“那些新型的建造技術,頂尖的機械設備,實際上都是國資企業研發出來的,最難的事情也都是國資企業在承擔,而他們最大的努力不是怎么提供更好的住房,而是想著怎么將房價變得更高,讓自己賺的更多。”
“您知道他們在許多地方,都以其他的名義建造房地產,比如弄文化地產、科技地產,聽著似乎高大上,實際上還是賣房子,那些都不過是噱頭。”
唐文忠皺著眉頭:“所以你認為應該讓國資企業來承擔房地產行業的重任?這根本不現實,他們沒有這么大的體量,你應該清楚全國的房地產市場有多大。”
“而且國資也是要賺錢的,房地產的價格上漲,也符合市場客觀規律。”
張恪清反駁道:“我當然知道房價應該上漲,可是房價上漲的幅度,遠超銀行利率,遠超通脹率,這個難道不是問題嗎?”
“他們將房地產包裝成其他項目,然后通過銀行貸款,通過其他公司將其變成金融產品流通,售賣給百姓賺錢,將風險全部轉嫁給百姓和銀行,自己賺的盆滿缽滿,用很少的資金,就撬動了一大塊蛋糕。”
“一旦他們的資金鏈斷裂,銀行會出現許多的壞賬,百姓的錢會打水漂,甚至不只是錢沒了,還要背上債務。”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