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強同志,你們那邊正在大力推廣旱田改造水田吧?我們也研發出了許多抗寒的優質稻種,你們那邊國營農場極多,水田面積大,是不是人工收割不劃算?”
趙志強愣了一下,馬上說道:“沒錯。上次我只是跟你聊了兩句,沒想到你都記住了。”
張恪清看向其他人:“所以產品方向已經有了,而且目標市場也有了,農業部還加大了農機補貼的力度,那些農場的職工現在也都是承包田地,并且量遠比我們這邊大得多,很需要收割機。這是最好的機會,現在做還來得及,再晚幾年就真來不及了。”
他記得前世一拖就是在兩年后靠著水稻收割機翻身的,雖然不復當年農機工業長子的風光,但至少成功的實現了企業良性運轉,利潤重新開始增長。
再加上企業管理加強,少了許多包袱之后,也就不再會是負擔。
“那邊的大米很好吃,我們南河雖然以面食為主,但對大米的需求量也不少,到時候我們也可以幫助龍江的大米賣到我們南河來,讓南河的百姓吃到更加優質,更好吃的大米。”
趙志強聽到這兒,馬上又補充道:“除了部里給的農機補貼,我們省里也有,這個水稻收割機確實是個好項目。”
龍江本地的拖拉機廠也在研發,但受限于技術,生產成本比進口的售價還高,補貼了也賣不出去。
現在還能賣大米,增加農戶收入,他當然愿意支持,本來也是順帶手的事兒。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