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的預警,葉翼云已經開始有些明白了,奈何政令下達,便是回不了頭的。為此,葉翼云決定做些挽回性的工作,比如讓分到了地的廣州百姓在農閑的時候幫助臨近的潮州百姓修建水渠,用以灌溉,盡可能的緩解雙方的矛盾,力爭消弭隱患于無形……
葉翼云很頭疼,府學的教導陳鼎同樣是一個頭兩個大。府學是有學田的,不過這里不存在分地的情況,也就無所謂了。關鍵在于,陳凱帶回來的大批百姓之中,其中不乏有正兒八經的讀書人,他們或有功名,或有背景,府學、縣學這樣的地方總是要安排上的,而這也無不是在擠占著潮州士子的教學資源。
為此,陳鼎將廣州和潮州的士子分開,同時從廣州逃亡至此的讀書人中精選了一批可為人師的先生,讓他們專門傳授廣州士子的課業,到也算是勉強把這些人隔開了。但是,這年頭讀書是為了入仕,而福建明軍的控制區并沒有那么多坑來填這些蘿卜。尤其是這些百姓之中,還不乏著丁有儀這樣廣州官吏,就進一步的加劇了空缺上的緊張。
潮州一地的焦頭爛額,同時也影響到了南澳島上。這里有第一批被陳凱運到潮州的百姓,他們中的大部分是作為佃戶存在的,用以彌補大量招募兵員后農業向壯勞力的緊缺。
這是陳凱當年的辦法,葉翼云并非沒有想到過,只是陳凱帶回來的人口數量過于巨大,如此也只是杯水車薪。而現在,當潮州分地屯田的消息傳來,這些佃戶們開始浮躁了起來——畢竟,回鄉,現階段還是個看不見盡頭的夢,種自家的地總比租佃別人的要安心許多。
隨著郝尚久所部加大力度對程鄉及其周邊區域的襲擾,部分官營的礦場皆在其打擊范圍之內,產量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下滑。另一方面,中左所作為海貿中心的地位愈加穩固,以及山海五商的組建,明軍通過海貿購得的原材料也越來越多,而且在未來將會把這個差距越拉越大。
此消彼長,而且在預期之中更是如此。馮澄世進行了詳細的羅列后,向鄭成功提出了遷南澳軍器局部分職能于中左所,以便于更好的服務于如今閩南的戰略方向的建議。
經過了一個月的沉淀,經過了深思熟慮,最終鄭成功還是松了口,決定將軍器局的部分職能遷到中左所來,以更好的服務于閩南戰場。
確認了馮澄世的建議,鄭成功回想著這些年一步步走來,自陳凱智取潮州,經過了一年多的鏖戰,總算是將那片區域收入囊中。但是由于鄭氏集團的海貿利益以及中左所在閩海貿易中的重要地位,即便無關于廣東局勢的持續性惡化,轉戰閩南變成了必然。
潮州,隨著清軍在廣東實力的不斷增強,壓力越來越大。奈何,鄭成功分身乏術,實在難以同時兼顧兩方面,如今也只得是勒令潮州眾將嚴防死守。力爭,在潮州戰場堅持不住之前,在閩南打開局面,到時候有了閩南的漳泉二府作為后盾,憑著海貿的巨利,反過頭就無需再畏懼什么尚可喜之類的東西了。
七八月份過去了,九月,是時候出兵了。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