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也回宮了。
昨天去了城外,因為天黑了,就在城外莊子住下了,這段時間,他是真的感受了,什么叫人間疾苦。
他走訪長安城周邊的村子,如今正值青黃不接的時間,但好多人家已經沒有糧食續命了。
可勛貴和豪紳們卻是打著接濟貧苦人家的旗幟,給他們貸了高額利息的錢和糧。
或許這樣小命可以保住了,但田里的收成,卻是已經失去了一半,再交過賦稅,那下半年吃什么
最后,他終于弄明白了,流民是怎么來的,城外那些難民是怎么來的
就是這些可惡的勛貴和地方豪紳,百姓們還不上借貸,就要拿土地償還成為流民,或者直接成為他們的佃農。
李承乾收拾了好多這樣的人,但最后卻是敗下陣來。
那些沒飯吃的農民,如果沒有這些勛貴和豪紳用這種方式接濟,那就會活活餓死在青黃不接的時間段。
而他對此出手,又惹得好多勛貴不開心,奏折如同雪花一般飛進了皇宮,全是彈劾他的。
彈劾的理由千千萬,其中廢他太子位置的占一半。
這期間,李承乾親自下過地,體驗過農夫種田的辛苦。
如此辛苦的農夫,種出的糧食,卻是要被整天啥事不做,只顧享受的勛貴和豪紳拿走。
他想不通,他那英明神武的父皇,為何不管他的子民,他不是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嗎
難道他真的就不怕,老百姓沒有飯吃,造他的反嗎
可他的奏折,卻是石沉大海,父皇并未正面回應,他心中的疑惑。
李承乾在宮門口下了車,滿臉的滄桑,整個人也黑了不少,衣服上面全是污跡,鞋子上更是沾著泥巴。
他抬頭望著巍峨的皇宮,今日他要當面問問父皇,天子腳下尚如此,那么偏遠的地方呢
他父皇曾經信誓旦旦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的明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他李承乾不才,但也熟讀歷史。
勛貴是國家的脊梁,他們可以為國家培養精英,為朝廷輸送人才,是一個國家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但國家是由千千萬萬個底層老百姓構成的,他們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國家強大與否,還得看他們創造的價值。
儒家先賢孟子曾經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又:君視民為草芥,民視君為仇寇,君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
最近這兩天,他終于體會到孟子說的這是真理。
他親自下地,幫助農夫除草,盡管將麥子當野草給處置了,但依舊讓那些農夫對他另眼相看,邀請他去家里做客,拿出了最好的吃的招待他。
可盡管是家里最好吃的,也只有一碗比清水還清的面疙瘩湯,從一碗面疙瘩湯里,他只尋到了兩粒沉在碗底的面疙瘩。
可當他看到,辛苦了一整天的農夫家里六口人,碗里壓根就沒有一粒面疙瘩,就連最小的六歲小孩碗里,也沒有一粒。
當時,他眼睛馬上就紅了,眼淚不爭氣的往外溢。
他顫抖著手,將兩粒面疙瘩夾到了小孩的碗里,轉身就走出了農戶家里,哭了一路。
為什么
同為大唐子民,那些勛貴可以吃肉喝酒,尋花問柳,但這些人一年四季辛辛苦苦,卻連一口糊口的面湯都沒有
他帶著人來到了村里豪紳家里,大宅院,漂亮的丫鬟,強壯的仆人,就連看門的狗都是膘肥體壯。
尤其是當他看到,看門狗旁邊的木盆里,竟然扔著兩個馕餅,還有一條雞腿,似乎是狗沒看上吃,上面爬滿了蒼蠅和螞蟻。
李承乾是以城里勛貴的身份去的這家,豪紳聽聞是城里來的勛貴公子哥,親自將李承乾迎了進去。
這家人正在吃晚飯,家里人口眾多,大概有十幾口人。
他們穿著綾羅綢緞,穿金戴銀,比起城里的勛貴還要豪奢。
尤其是飯后的餐桌上,擺滿了沒有吃完的雞鴨魚肉,白花花的大米飯,丫鬟們直接倒進了一個木桶,要拿去喂狗。
一個小胖子,正在丫鬟的伺候下吃飯,那死胖子都快十歲了,還由丫鬟喂著吃。
腮邊的肥肉都將眼睛堵住了,整張臉,看不到了五官,只有橫肉。
"不吃,不吃,我不吃雞腿!"
死胖子一把搶過丫鬟手中的雞腿,直接扔了出去,剛好扔在李承乾腳下。
李承乾想起此前在農戶家里的情景,連忙撿起了雞腿,擦去了灰塵,皺眉問道:"這是雞腿,你為何還不吃"
死胖子瞪了一眼李承乾,說道:"每天給我吃雞腿,我煩死了……"
接著他蹬蹬蹬地跑到李承乾身邊,一把搶過雞腿,扔在地上,狠狠地踩了兩腳。
"你……該死!"李承乾臉色馬上就陰沉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