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道字太過飄渺,早就準備更改教義讓大眾所理解的幾人,自然不會再這個道字上下功夫,這樣的話也只剩下德了。黃俊明此時也想起了什么。一把搶過紙,提筆寫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修之于邦,其德乃...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
這一來,從自身到天下,都寫了個全面,只是后三個字是怎么也想不起來了。只能空著。黃俊明開始沉思起來。過了幾分鐘,依舊毫無頭緒,只得無奈的將紙推給幾人。卻忘了這句話本就是出自道德經。雖說進日以來常常研讀經文可只是讀熟而已。若論背下來,卻還差些火候。
三人一看,眼神皆是一亮。孫思邈滿含深意的砍了黃俊明一眼,那眼神似乎在說我就知道,你知道答案。看的黃俊明一陣尷尬。明明就是道德經里的句子,將他作為道教的使命和責任卻也十分的切題。。不過三人沒想到是黃俊明是在是記不起了。只是一味感覺黃俊明是在給他們一個機會。畢竟如此一來。這教義等同于黃俊明一人所書。和這三人沒什么干系了。
所以袁李二人看向黃俊明的眼中又夾帶了些感激,不是說孫思邈心境高,只是袁李二人出身官場,對名看的更重些。
這事送上來的名利,袁天罡怎能不收于是提筆在修之于天下,其德乃..之后寫下了一個普字。寫完字之后轉手又將筆轉給孫思邈,孫思邈這時有些尷尬起來,他可沒有袁、李二人那么重的名利心,只見袁天罡遞過筆,也不得不接,沉思半晌只得無奈的接下,按照原文所述。在修之于邦,其德乃..之后寫下一個豐字,才將筆轉給李淳風。
而李淳風也是熟知經義的,自然有底氣,接過筆也不拖沓,直接在最后一個空位上寫下一個長字。
如此一來,總算將這責任和使命寫的完全。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饒是黃俊明臉皮在厚看到這幾個字,也有些尷尬。暗自下定決心,修訂道藏的時候好好惡補一下經義。
不過如此一來,幾人對這個問題顯然都是滿意的,也不必再這個問題上在做糾葛。黃俊明直接提筆一口氣寫到:道教最高信仰;特色;行為標準;生活態度;自我修養;理想狀態;主體;善惡報應;修煉要訣。這可是一大串的基本問題。想必進境應該很快。黃俊明一寫完就將紙推了過去。
——————————————————————————————————————————————————————————————————————
今日第一更!求推薦!求收藏!!!!!!另招收書評區副版主!強烈推薦《步步封疆》喜愛官場文的可以看一看。
關于書友評論,民字避諱一事。唐太宗即位后曾下詔說只要世民兩個字不連起來用在文字中,就不需要避諱.令曰:依禮,二名不偏諱。近代已來,兩字兼避,廢闕已多,率意而行,有違經典。其官號、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兩字不連續者,并不須諱。(舊唐書·本紀第二)。古代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最早為吏、民、禮、兵、刑、工六個機構,其中民部在唐太宗時并沒有為了避諱李世民的民字而改稱,倒是到了唐高宗李治即位后,為了表示其孝心和尊崇,下令把民部改為戶部
本章中對于蘆管筆一說,《詩經》載:靜女其變,遺我以彤管。彤管就是最早的蘆管筆。雖然西南也想寫羽毛筆之類的,但是總覺得一個道士抓根毛寫字有點有損形象。而關于羽毛筆,事實上在唐朝也是有的,算不上什么發明,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云:對秉鵝毛筆,俱含雞舌香。_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