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玉柱還在擁美高臥,巡撫衙門的門房里,已經坐滿了候補的大小官員們。
在大清的官場上,玉柱可以不見這些候補的部下們,但是,他們卻不能不來巡撫衙門前坐班。
若是錯過了補缺的機會,那會遺憾終身的。
在大清,從康熙晚年至道光時期,全國的官員總數都維持在23000人左右,其中文官15000人左右,武官8000人左右。
這個官員總數和過億的總人口相比,實在是少得可憐。
但是,在康熙朝,全國的候補官員們,已經超過了8萬余人,用當時最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候補官員如過江之鯽。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草民們的負擔就很輕。
大清的官員雖然很少,但是,胥吏和差役卻多如牛毛。這些人之中,胥吏的俸銀極少,幾乎無法糊口,白役們干脆就沒有俸銀。
但是,他們寧死也要待在衙門里當差,趕都趕不走。
陜西,并非文盛之地,歷年的進士都很少。所以,全省的候補官員們,大多是捐班或是蔭封的出身。
吳江出來的時候,撫衙的門房里,正在開茶話會。
我說,玉宮保應該不至于這么早,就見咱們吧
是啊,新撫臺上任,再怎么著,也不可能到任的次日,就升衙視事的。
可是,咱們必須每日都來。
這位撫臺大人,來頭可是不小,年……
慎,慎。
哦,哦,多謝兄臺提醒。
嘿嘿,提醒的這位,肯定是個明白人。
豈有在巡撫衙門里,公然拿總督和巡撫說事之理
吳江走到門房的門口,大聲說:我家宮保大人吩咐了下來,請候補道員以上的諸位大人,跟我來!
是。在場的二十幾名候補道,紛紛起身,跟在吳江的身后,進了撫衙。
吳江把眾人領進了撫衙三堂的東花廳。
眾所周知,三堂內的公事廳,就是玉柱本人辦公的地方。
這些候補的道員們,全都精神一振。難道說,今天的運氣甚好,竟然這么快就可以見著玉宮保
陜西全省,一共有七個道員的官缺,即:糧鹽道、驛傳道、漢興道、潼商道、陜安道、神木道和榆林道。
但是,候補的道員,卻有二十四名之多。
東花廳里,已經擺上了二十幾套桌椅和文房四寶。
見大家面面相覷的望著他,吳江微微一笑,說:我家宮保大人吩咐過了,陜西之事尤重糧儲,如何順暢的運糧去西寧,還請諸位大人坐下來,慢慢的寫。
實話說,在任的道臺們,辦差的積極性肯定不如這些候補的官員們。
當年,老四登基之后,底下的官員們不肯聽話,他干脆大面積的任用候補官員們,一對一的盯著在任的各級官員。
在任的官員,若是干不好,或是露出了貪污受賄的馬腳,很容易就被候補的官員們,給頂替了。
現在,玉柱擔任了陜西巡撫之后,別的事情,其實都是小事。
唯獨,從河南運糧至陜西,再從陜西運糧至西寧,成了當務之急。
這個時代,陜西和河南交界處的黃河流域,因為落差過大的問題,而無法通航。
東部地區的糧食,到了陜州(三門峽)后,必須卸船,用人力和畜力,馱進潼關的三河口,再運輸進西安等地。
這么一來,走陸路運糧去西寧的成本,就高得驚人了。
有人專門計算過,從東部的產糧大省,運輸一百石糧食進入西寧。西寧實際收到的糧食,僅為兩石左右,也就是五十比一的運收比。
沒辦法,受限于運輸條件的束縛,運糧入陜,再入西寧,完全就是堆國力的行為。
客觀的說,清初的三帝,康雍乾,個個都是有雄心的皇帝。
康雍乾這三帝,一代接著一代的西征,硬是和準噶爾人打了七十多年,才把雪域、青海和伊犁,一起納入了大清的實控疆域之內。
就算是不懂軍事的老四,也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咬緊了牙關,死堆國力和兵馬,絲毫也不肯放棄西征準噶爾。
如果,康雍乾三帝,鼠目寸光的舍不得如此巨大的消耗,雪域、青海、新疆的歸屬問題,現在就要打個大大的問號了。
準噶爾汗國滅亡后,大清的駐藏大臣就是雪域的實際控制者,西寧辦事大臣就是青海的太上皇。另外,伊犁將軍就是整個天山南北的土皇帝,完全可以生殺予奪。
自乾隆以后,雪域地區,歷任大高僧的正式就任,都需要經過金瓶掣簽的儀式,以及朝廷下旨承認。
大清朝不承認,就是不合法,就這么簡單。
地圖開疆,那是紙面上的嘴炮而已,壓根就不值一提。
實際控制,才是王道。也就是大清的官員們,在當地掌握了實權,真正可以說了算。
在大清,在職的道臺們,顯然不可能受窮,個個都吃得很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