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陳誠即便認定他是贗品,也給出了500塊錢的底價,可見其制作者的工藝水平高超。
最后一點就是鎏金表層。
陳誠所理解的表面會存在瑕疵和氧化現象,實際上是針對青銅器的。
鎏金則不一樣,即便保存千年,表面依舊很光滑。
因為金是穩定金屬,不容易發生氧化現象。
自此為止,他們倆的鑒定結果大同小異。
但是,陳誠的鑒定就是到這一步就沒有繼續進行下去了。
真正想要進行文物的鑒定,不僅需要進行外表和材料的鑒定,更需要考慮到歷史淵源和背景。
從文殊菩薩的外形來看,極具明代菩薩像得特色。
具體作者的名字難以叫出口,但是林然知道,在明代末期,有一個很有名的的雕刻家和金銀器匠,擅長以青銅為材料制作佛像和神像。
在制作佛像和神像方面,有著很高的造詣,同時在鎏金工藝方面也十分精湛。
只在一本書上看到過他的形象,是一個深沉的藝術家。
他時常穿著一件青色的長袍,腰間系著一條紅色的腰帶,頭發梳成兩個髻子,一副沉穩的樣子。
每當他開始創作時,整個人就會變得非常專注,凝神聚氣,如同置身于另一個世界一般。
書上將這一場景繪畫的栩栩如生,當時他的作品有很多都被寺廟所收藏,可是隨著明代末期的戰亂,早已流失在了世界各地。
連他的名字都沒有被書籍所記載。
傳聞當中,這個不知名的工匠最得意的作品,就是鎏金菩薩像。
在制作這尊菩薩像時,他花費了數年時間,不斷琢磨和打磨,直到達到完美的程度。
最終,他用鎏金的工藝對這尊菩薩像進行了精心的裝飾,使其更加華麗和神圣。
當他打造完畢之后,也最終撒手人寰。
而這菩薩像也落入了當地的鄉紳手中。
雖然書上沒有直說,但是通過作品可以感覺得到,制作者是一個非常謙虛和低調的人。
他從來不為自己的成就而沾沾自喜,而是一直保持著謙遜和謹慎的態度。
這才是自高級別的藝術家的水平。
始終認為藝術是一種無窮盡的追求,只有不斷努力和提高自己,才能創造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最終才誕生了這件作品。
他的名字雖然沒有被歷史記載,但是他所創造的菩薩像,卻成為了華夏珍貴的文化遺產。
也就是他手中所拿的這尊鎏金菩薩像。
整個鑒定過程,其他的人都陷入了沉默當中。
他們聽著林然的講述,仿佛回到了明代末期戰亂的時代。
畢竟林然曾經是故宮博物館的講解員,在講解過程當中,自然會融入一些說書的元素,讓別人聽得更引人入勝。
本來就是一些外行人士,聽真正的鑒定只能看個熱鬧,無法了解其中全貌。
但是經過他一加工,所有的人就當做是聽小說一般聽完了全部的鑒定過程。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元代以后,鎏金文殊菩薩通常是坐在蓮花寶座上,菩薩像的坐姿應該端正舒展,雙腳交叉,面帶微笑,整體氣勢莊嚴神圣。"
"而這菩薩像卻是站立的,所以應該是在元代之前的作品。"
林然最后嘆了一口氣。
可惜這作者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否則他的作品,別說是兩百萬了,恐怕就算是400萬也絕對值得。
所有的人無不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