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道,習練者不必拘于定勢的盤練方法,只要不離核心立意,皆可以隨心所欲,自由無羈地表達自己,而不受形式的束縛。
常樂撩擊時吸氣,上步插掌為呼氣,移動重心向前,以頭領身,以身帶步,右腳過左腳向前踩出一步,腳尖著地,左腳隨追半步,成立身中正之勢,以保持重心的穩固,同時右拳從腹前經口,鼻向前上方鉆裹而出,手臂擰翻,拳心朝上,左拳回拉下按于腹部,目視拳之所指。
"哈!"
常樂移動重心向前,以頭領身,以身帶步,左腳過右腳向前踩出一步,腳尖著地,右腳隨追半步,成立身中正之勢,以保持重心的穩固,同時左拳從腹前經口,鼻向前上方鉆裹而出,手臂擰翻,拳心朝上,右拳回拉下按于腹部。
常樂此勢發勁為從下向前上方的擰鉆勁,手起時內含挑勁,擊出中含有內裹,外裹的勁力以及向前的挫擊勁。
在達到發力點時,則是向前穿擊,有馬奔虎踐之勁意,起手更有"恨地無環"的一把勁。
常樂出拳走中線,以鼻為準,高不過眉,一步一捶,拳擊前相對放松,擊出后握拳卻緊。
他頭領時吸氣,踩打時呼氣,右腳過左腳向前踩出一步,左腳隨追半步,成立身中正之勢,以保持重心的穩固,右拳從腹前經口、鼻向前鉆裹而出,手臂擰翻,拳心朝上,繼而往下劈斬。
然后再移動重心向前,左腳過右腳向前踩出一步,腳尖著地,右腳隨迫半步,成立身中正之勢,以保持重心的穩固,左拳從腹前經口,鼻向前鉆裹而出,手臂擰翻,拳心朝上,繼而往下劈斬。
此勢勁力較為復雜,常樂在起手時有"恨地無環"之勁,落時又有"恨天無把"的勁意,擊出中有內裹外裹和前挫之勁,也有向前上方踐攢之勁。
正所謂出勢如虎撲人,身落又如鷹捉物,起勢時目為熊視,落時目為鷹視。
他拳出走中線,此即為守中寓攻,攻中寓守。
而打高不過眉,頭要領起,后腳蹬地,腰部旋轉,一氣貫穿。
他右腳過左腳向前踩出一步,右手臂借頭領身之勁,由下向前上方穿出,掌心朝上,動作不停,仍然以頭領身,身帶步,左腳又快速過右腳向前踩出一步,腳尖著地,右腳隨追半步,成立身中正之勢,始終保持重心的穩固。
而他的左掌則順右臂經右手背向前穿出,雙手合力捉按于檔部,眼神隨手而落有下視之意。
常樂起手出勢猛于虎,下捉之意拽天塌,出勢即有虎撲愈,回手即為鷹捉,往下又是鷹捉,捉后又虎撲,如此循環無端,陰陽變化全在其中。
信息中,拳道一如。
淺而之,拳者拳法,實作之用,道者拳理與心法,實作之體。
拳理與心法源出于實作之中,而實作又必須以拳理及心法為指南,如此則拳法方能不斷完善,故而,習練者只有實戰與拳理心法相互印證,體用合一,反復證悟,才可得拳道之精蘊,而直達上乘之境。
而常樂所習的這套拳法最重"心意所致,舒卷自然",是極為反對僵死模式的。
所謂僵死模式是指,將傳習的定型的招法拳式生搬硬套到實戰中去,這是應該避免的,信息中認為真正的實戰應是隨方就圓,隨勢而變,有感即應。
練時有拳,打時無拳,無拳之拳方為無所不至之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