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當信王李信回到東寧城的時候,整個東寧城已經到了十批七萬余名流民。
在劉靜軒、韋俊等人的安排下,這七萬多名流民進行了工種篩選。
李信剛一回到王府,聽著劉靜軒等人的匯報,不由得有些驚喜。
“這么多嗎?”
李信瞪大眼睛,驚訝地問道:“各個工種,都有嗎?”
“是的,殿下!”
劉靜軒拿出一份文件,遞給李信,道:“七萬余名流民中,有兩千三百多人讀書識字。
從中又挑選了九百三十六人,經過短暫培訓之后,已經在東寧府任職,負責登記戶籍信息、篩選流民等事務。
其他讀書識字的人,也開始培訓,這些人也將作為學校的儲備教書先生。”
“不錯不錯!”
李信滿意地點點頭。
劉靜軒面帶微笑,繼續說道:“除此之外,還有鐵匠六百四十七人,木匠一千二百人,燒炭工三千一百人,陶匠一千多人……
另外,王府衛隊那邊又招募了五千名新兵。”
“是嗎?”
李信瞪大眼睛,滿臉欣喜,“都有五千名了?”
“是的,殿下!”
韋俊點頭回道:“咱們王府衛隊定下來的月餉標準,吸引了一大批百姓參軍。
這五千名,還是經過層層篩選之后的。
預計后續,還會持續增加人數。”
“兵貴精不貴多。”
李信想了想,開口說道:“現在,適當提高要求,盡量選一些老實可靠、吃苦耐勞的人,進入到王府衛隊之中。
新招募的新兵,也要加快訓練。
韋俊,讓神威營、神武營、神勇營,都去負責訓練。
要盡快形成戰斗力!”
“明白!”
韋俊連忙點頭。
他知道,這一次王府衛隊擴編之后,總兵力也就超過一萬了。
到時候,也是時候揮兵北進,收復失地了。
因此,韋俊也比較上心。
在安排好了王府衛隊事情之后,李信又對其他技術工人,進行了安排。
新招募的鐵匠、木匠、礦工等人,也都要發揮他們的所長。
畢竟,人多了,就要擴大生產。
煤礦、鐵礦、木炭窯、水泥窯、石灰窯、磚瓦窯、陶窯、煉鐵廠、煉鋼廠、制造局等,都需要熟練的技術工人。
而這些人,也將補充到東寧制造總局各個分局之中。
李信相信,有了這些充足的勞動力,東寧制造總局的產能,也將進一步得到提升。
不過,人多了,問題也隨之而來。
“劉先生,”
李信皺眉問道:“咱們東寧城的糧食儲備,怎么樣啊?
恐怕不夠這么多人用吧?”
“是的,殿下,缺口比較大。”
劉靜軒長嘆一口氣,說道:“不過好在,咱們東寧城有了去年過冬的經驗。
這段時間,新流民安置之后,也派了一部分老人,前往各村指導新流民進山打獵、下海子抓魚。
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
咱們東寧,糧食雖然不多,不過河流、水泡子,魚倒是挺多的!
還有一些野味、野雞什么的,也能夠支撐一段時間了。
狩獵隊那邊,也在招募人手。
支撐一段時間,還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