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朝里有人好做官吶!鄧某人心中幸福異常,如今江濱市可不是十幾年后,動輒幾個億資金不當回事。眼下的江濱市gdp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倒數,不要說拿出一個億,就是上千萬的資金,對于江濱市市委市政府來說都是大事件!
小鄧科長心中篤定,有錢底氣足:"謝謝爸爸,一個億足夠運作,如果不是急于出成果,甚至可以不用資金周轉。興安省地處關東一隅,距離國家級二輕產品批發市場距離太遠,成立一個市場和工廠結合的大市場,一定能輻射到整個關東三省一區,甚至可以輻射到遠東地區和*。"
"好想法!"
黃強終于放下心來,關東三省還是第一個國家五年計劃打下的工業基礎,那時候被國家視為戰略大后方的關東,重工業基礎齊備,幾乎是前蘇聯的翻版。
也就是說,關東三省和前蘇聯有著同樣的弊端,輕工業基礎薄弱,和國民息息相關的產業極度匱乏。最簡單的例子,國家工業最先進的關東三省,連一個自行車廠都沒有,要知道很長一段時間內,自行車是國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關東三省結婚成家三大件,從七十年代末自行車、手表和縫紉機,到八十年代冰箱、彩電還有洗衣機,拿得出手的沒有本地出產的東西。
那個年代手表、縫紉機都是滬市出產的,自行車滬市和津門的,只有冰箱和洗衣機白山省出產,卻也不是什么名牌。就連糖果,都要從外地購買,足見當年的關東三省輕工業有多慘!
對前蘇聯做過研究,鄧華深知輕工業基礎薄弱意味著什么:"想必您知道,奔走在遠東鐵路上的那些國際倒爺,賺取的就是老毛子的錢。有些大倒爺,甚至用輕工產品換取俄羅斯人的飛機,有鑒于此,大力發展輕工業,勢必會讓江濱市經濟走出困境!"
"精辟!"黃強點點頭,"關東三省重工業大而不強,輕工業短板的弊端,的確是經濟發展的軟肋。想要讓地方經濟走上快車道,沒有統籌規劃是做不到的!"
黃書記的肯定,讓鄧某人更加有信心:"其實重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江濱市乃至興安省經濟發展滯后的原因不在底子薄,而在于觀念落后。如果依舊抱著陳腐觀念,不能走出去引進來,想要把興安省建設成經濟強省,無異于癡人說夢!"
"不要急,先搞出一個試點,按部就班來。"黃書記很欣慰,小鄧科長不是異想天開,而是有著系統研究,"督察一科起到指導性作用即可,具體事務交給職能部門去做。要學會放權,學會抓大放小,不要讓瑣事影響到你的領導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