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陸晚風蘇文是什么小說 > 第870章

      第870章

      在萬眾期待當中,今年的鄉試終于舉行。

      趙瀚恢復科舉,直接就是鄉試,不用縣試、道試考秀才。

      而且,傳統和新式并行。

      各省中學畢業生,沒有考上大學的,皆可參加鄉試科舉。地方官府,不提供路費,一切科舉費用自理。

      前朝士子,只要能拿出秀才憑證,便可參加鄉試科舉,同樣一切費用自理。但是,年齡必須在30歲以下!

      中舉之人,可從九品官做起,但需要先觀政(實習)一年。

      各省名列前茅者,可選擇不做九品官,而是來年春天到南京參加會試。各省旳會試名額,沒有嚴格按照人口比例來定,而且新式學子的名額,必是傳統士子的好幾倍。

      就拿人口最多的四川省來說,新式學子有60個名額,傳統士子有15個名額。

      而江西、廣東、湖南三省,傳統士子的名額,被壓到只有5個人——趙瀚故意的,這三省最早拿下,秀才混到現在還沒做官,說明都是不肯做小吏吃苦的。

      甚至,就連出的卷子都不同。

      傳統士子科舉,依舊沿用老一套。但減輕八股文的權重,增加公文、策論的分數。并將新式數學、物理、天文、地理、大同理論,全部作為附加題,且附加題計算分數時翻倍。

      新式學子科舉,其實就是全省統考。最優秀者,進入大學公費深造。家里不缺錢的,可以自費讀大學。不想讀大學的,那就去參加鄉試,直接就能分配九品官職,少部分可參加會試,考中進士就能做八品官。

      八品、九品,在明代屬于末流佐官,會被正經進士所不齒。而在趙瀚這里,中進士才能外放八品。

      另外,大學畢業生,可直接參加會試。

      大學畢業生考中進士者,要么去翰林院、欽天院搞研究,要么進入內閣觀政做中書舍人。

      三年中書舍人做完,還是得外放正八品(縣丞)。但是這種正八品,升遷速度更快,因為他們跟皇帝和閣臣都認識,就算不熟也是肯定打過照面的!

      這一整套四不像的科舉制度,屬于過渡時期的產物。

      民間士子怨聲載道,是時候給他們打開一條科舉門縫了。等各省的新式教育普及,舊士子日漸衰老,傳統科舉門路就會完全關閉。

      另外,南方官吏比例太大,而北方又收復較晚,到如今連中學畢業生都沒有。

      為了平衡南北官場,也得給傳統士子留路子。而且,這才是最主要的,否則趙瀚才不理會窮酸文人的抱怨。

      急著恢復科舉鄉試,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現行官吏選拔制度出問題了。

      根據廉政巡視員的報告,全國中低層官吏群體,出現大量任人唯親、徇私舞弊現象。即便前兩年,趙瀚對考取吏員做了資格限制,但還是沒有徹底改變現狀。

      ……

      河北,天津。

      李及秀已經二十九歲,歷史上,他參加了滿清科舉,考中順治四年二甲第三名進士。

      可這個時空,他連舉人都不是。戰亂年月,實在不堪,他舉家逃進燕山,啃了好幾年紅薯。直到去年,他才帶著家人出山,回到玉田縣落了戶籍。

      對于新朝皇帝,李及秀沒有什么怨懟之心。

      雖然數代積攢的田產沒了,但回鄉落籍的時候,官府歸還了他的祖宅。他家在鎮上的榨油坊,已經賣給外地遷來的小商人,在他拿出憑證之后,官府非常大方的補償了部分銀兩。

      而且,還按照他家的人口,給他們分配了田產。

      能做到這個份上,李及秀覺得難能可貴,這大同新朝確實讓人服氣。

      其實吧,地方官為了政績,巴不得人口越多越好。因此才有各種政策,除了土地之外,只要能拿出憑證,能歸還就歸還,不能歸還就補償。這樣才能吸引進山的百姓,重新下山回到原籍落戶。

      在百廢待興的北方各省,人口增長是最大的政績!

      鄉試這天,李及秀半夜就起床,早早來到城東南的貢院之外。

      稀稀拉拉也沒多少人,因為規矩變了,皇帝不讓半夜三更折騰考生,科舉各流程都推遲了三個小時。

      "這位兄臺如何稱呼"一個傳統士子問道。

      李及秀說:"晚生姓李,名及秀,字公愚。"

      那個士子說:"晚生姓張,名兆庸,真是巧了,也字公愚。"

      兩人同字,這是緣分,頓時親近許多,又開始序各自中秀才的年份。

      李及秀說:"這河北鄉試,似沒有幾個秀才參加。"

      張兆庸嘆息道:"哪多得起來韃子退回遼東時,擄走了好多士紳百姓,這河北就沒剩幾個人。秀才或許還有許多,但戰火離亂,有幾個還能拿出憑證更何況年齡有限制,過了三十歲就不準考。"

      "確實如此,"李及秀咬牙切齒道,"韃子該死!若非圣天子出世,我全家還躲在山里。"

      張兆庸又感慨道:"對于你我鄉試而,其實也有好處。河北的小學堂,學生都還沒有畢業,中學堂更是還沒開設。參加鄉試的新式讀書人,今年一個都沒有,前朝士子數量又少,只要來考了幾乎必中!"

      李及秀點頭說:"正是此理。"

      張兆庸突然笑起來:"各省鄉試名額都公布了,江西、湖南、廣東三省,前朝士子都只錄五人。特別是那江西,民間有無數秀才,這次科舉怕是要擠破頭。而且縣官也頭疼,陛下不開科試(鄉試資格選拔考試),須得先縣官們自行組織考試來選拔。"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