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_d();劉傻子教授很有感悟地說:“澳大利亞的城鄉建設,具有建筑文化多元化的特征,充滿文化自信,使我們想起以前中國的建筑與園林景觀的藝術性。文化自信正是我們現在所缺失的東西。”
畫家黃梅導游說:“澳大利亞的兩個最為特別的反立方體建筑,其中一個是墨爾本市中心濱水區域的聯邦廣場文化中心,由實驗建筑工作室和貝茨·斯馬特合作完成,廣場上聚集了許多破碎式的建筑,外形仿佛是由玻璃、鍍鋅板、砂巖拼貼、折疊或扭曲而成的,展示著像四個三角形演變而來的不規則形建筑物。”
劉傻子教授贊揚說:“黃梅到底是美學專家,說得好!位于堪培拉湖邊山岬上的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則由和羅伯特·佩克·馮·哈特爾·特里索思聯合設計的,他們相信后歐幾里德空間的可能性,并沉迷于數字設計的形式、文本和符號的可能性。”
黃梅導游受到了鼓勵,繼續說:“他們設計的博物館外墻面的鮮艷色彩,與堪培拉常見的白色和灰色為主調的現代建筑比較,形成明顯的反差。建筑內部復雜的構成,猶如一副奇怪的拼貼畫,幾個眼狀門廳開窗,可能受到悉尼歌劇院的啟示,能將室外的自然景色也納入展示廳的室內空間。同時,形成很好的天然光影變化。”
劉傻子教授說:“但是,這種多變的空間,對于功能使用來說,仍是值得懷疑的。室外空間的布置,也采用了較為夸張的形體和色彩,甚至連欄桿也設計成具有波浪起伏的曲面形。室外場地的主題構架‘拓撲’,似乎集中地表達了設計者對于整個項目的理解和原創思想。”
楊揚導游說:“簡約的墨爾本博物館和展覽中心這兩個墨爾本市重要的公建是由設計的。非常注重建筑在整個城市中的作用和地位,重視城市文脈,作品具有一種抽象派、簡約派的藝術風格,使用鮮明的色彩,建筑具有抽象雕塑感,還十分注重材料的潛在表現力。”
劉傻子教授說:“墨爾本展覽中心位于亞拉河畔,建筑布局呈矩形,符合各種展覽對場地空間的需求。建筑外臨江面,均為三排鋼柱,將電鍍鋁板的屋頂撐起,斜撐的鋼柱構成,掛載在里排鋼柱的玻璃墻。將室外空間引入,形成展示前廳的灰空間,各出口的設計也顯得簡約,并通過鮮明的色彩來標識。更特別的是,主入口處設計安裝了一塊巨大的斜撐鋼結構遮陽板,可將行人直接送到橫跨亞拉河的風雨橋上,使行人免受風雨之苦。”
張洪德教授說:“博物館是挨著原博物館而建的。通過一個較大的沙石子廣場和簡約的樹陣,作為新舊之間的過渡,也是博物館主要的集散廣場。幾根橫躺黑色花崗巖的巨大白色的“”字樣,明顯地標識著這是入口區。在建筑設計手法上,依舊采用鋼材和玻璃為主,形成一種半空透的展示空間,與眾不同的是,在展館正面和側立面,用連續的鋼框架,形成一種空間體,構成建筑實體和外空間的過渡。門框的做法,仍凸現的特色,是一種不規則多面體,結合鮮艷的色彩標識。”
黃梅導游說:“墨爾本美術館是古典殿堂建筑美學的現代詮釋。墨爾本美術館并不會很搶眼,灰色的墻體和四方的外形,顯得有些沉悶和厚重。但是,這種灰色火山巖砌筑的巖體狀建筑,會越來越吸引人們的視線。因為,沉重的火山巖墻外圍的平靜水體,以及拱形入口處彩色的影壁,就預示著這建筑內的不平凡。”
夏青教授說:“這是一種帶有冥想的引導。整個建筑的墻體,均是由單一的火山巖砌筑,中廳由四根巨大的楞柱隔成前后兩半。前部成為主要的前臺和接待處,后部的頂棚,由中世紀教堂常用的彩色玻璃做頂,光線透過這彩色的頂,與灰色墻面形成強烈對比,形成一種類似教堂的神秘感。灰色分割墻也厚重而沉穩,并形成一個個壁龕,燈光積聚到陳設的油畫和藝術品,顯得尤其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