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傻子教授說:“相傳,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時,隨身抬了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佛像。當公主一行來到昆侖山下的納赤臺時,由于山高路遙,人馬累得精疲力竭。于是,公主命令大隊人馬就地歇息。當夜做飯時,才發現附近沒有水,大家只好啃完干糧,和衣而睡。第二天早上,人們醒來時,發現昨晚放釋迦佛像的山頭,被壓成了一塊平臺,離平臺不遠的地方,一眼晶瑩的泉水噴涌而出,淙淙流淌。
人們一下子明白,這是釋迦佛把山中的泉水壓了出來。虔誠信佛的公主為了表達對佛祖的敬意,把自己身上的一串珍珠拋在泉眼里,泉水變得更加清涼甘甜。由此,人們把納赤臺稱為“佛臺”,把昆侖泉稱之為“珍珠泉”。
張洪德教授早就關注昆侖山,他說:“昆侖山山口是青藏公路穿越昆侖山脈的必經之地,是世界屋脊汽車探險線的必經之地,昆侖六月雪觀光的重要景點。過往旅行者來到這里后,都要在此,駐足觀賞一番。忍不住要誦讀《昆侖山頌》:
峰外多峰峰不存,嶺外有嶺嶺難尋。
地大勢高無險阻,到處川原一線平。
……
劉傻子教授說:“黃梅導游,你介紹一下昆侖橋吧。”黃梅停頓片刻說:“昆侖橋又稱一步天險橋。位于格爾木南部的昆侖山下,距格爾木市約50公里,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險關。昆侖橋飛架于一步天險之上,全長只有4米多,是一鋼筋水泥大橋。昆侖橋之壯觀不在大橋本身,而在于橋下的懸巖絕壁和萬丈深澗。”
楊揚導游接著說:“發源于昆侖山中的由雪水和泉水匯合而成的格爾木河,從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峽谷奔流而下,滔滔的河水,將河谷的千板巖長期沖刷穿鑿成了一條深40多米、寬數米的石峽險谷,其中最窄處只有4米左右。”
黃梅導游說:“昆侖橋絕壁相對,谷頂平怪巖嶙峋。人們站在橋上俯身鳥瞰,但見險峻深邃幽谷,噴涌急湍,喧瀉咆哮,雪浪激起,雷鳴陣陣,聞風喪膽。”
劉傻子教授說:“神話是一個民族永遠的精神故園,是我們民族靈魂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泉。當一個民族文化中缺少了神話文學獨特的光彩與魅力;缺乏它那無與倫比的誘惑力時,往往很難使人滋生對這個民族文化與文學的強烈的好奇與興趣,而昆侖神話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中就承載了這一切。”
楊揚導游說:“雖然,不能把神話當成實實在在的歷史,但是,神話卻是歷史的一種折射,是人們在無法用文字記載的情況下對歷史的一種特殊記載和表述方式。盡管神話故事看似非常離奇、虛無渺茫;想象夸張,或許荒唐,但它與歷史已發生、發展、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性的人類生活密不可分。尤其人類處在無文字的原始時期,對已經發生過的重大歷史事件及重要歷史人物只能口頭相傳,這是當時唯一記載歷史的方式和方法。”
黃梅畫家說:“昆侖神話的主體內容和基本表現形式有流傳在民間的各種各樣的神話故事,有滲透到人類生活中的諸多習俗,還有不斷出土的諸多文物。”
張洪德教授說:“根據考證,存留在寺廟、道觀中的壁畫、雕塑,大自然中殘存的巖畫、奇石、山川湖泊。由人民群眾代代傳承的民間文藝和民間藝術歌謠、木刻、版畫、雕塑、皮影、繪畫、戲劇、民間曲藝、山歌等。也是神話傳說的載體。”
劉傻子教授說:“神話傳說可以通過大自然顯現的各種美妙的氣象、奇觀展示,例如《巫山云雨》。神話傳說可以通過民族心理、民俗意識展現神話故事或片斷,如夢幻、理念、理想、向往、追求、寄托、希冀等。神話傳說還可以通過戲劇、歌舞、電影、電視等手段展示。如電視劇《西游記》《封神演義》等。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