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順問:“老鼠的生態環境有什么要求嗎?”劉傻子說:“鼠科成員適應不同的生存環境,形態和習性都比較多樣化。典型的鼠科成員形態和習性與家鼠類似,但也有些則有較大區別,如澳洲的澳洲水鼠體型較大,體重可達一公斤,半水棲性,以魚和其它水生動物為食。澳洲的竄鼠,為雙足跳躍行動,主要生活于荒漠地帶,類似美洲的更格盧鼠;非洲的刺鼠、琉球群島的琉球刺鼠和從睡鼠亞科移入的刺睡鼠等,身上的毛成為了有保護作用的棘刺,還有不少種類適應樹棲生活。”
陳丁勝問:“樹棲老鼠有什么特征嗎?”劉傻子說:“樹棲的老鼠可以在樹上生存。睡鼠科分成分布于歐亞大陸的睡鼠亞科和分布于非洲的筆尾睡鼠亞科。睡鼠科成員有蓬松多毛的尾巴,外形酷似肥胖的松鼠,體型多比較小,樹棲性,食植物,偶爾吃動物性食物。溫帶地區的睡鼠夏天在樹上筑巢,冬天主要在貼近地面的樹洞中冬眠,也利用穴兔遺棄的洞穴,冬眠前將身體吃得很胖。睡鼠科基本上是夜行性動物,但是生活在比較陰暗的熱帶雨林中的筆尾睡鼠白天也出來活動。”
沈琳問:“還有一種老鼠在沙漠上生活,有什么特征呢?”王可博士說:“荒漠睡鼠科僅荒漠睡鼠一種,分布于哈薩克斯坦東南部的荒漠地區。荒漠睡鼠的外形和習性均和睡鼠不同,尾部的毛短,用后肢跳躍,主要食昆蟲,也食植物,在沙漠上挖洞居住,并在洞中儲存食物。”
王可博士接著說:“老鼠和人都是哺乳動物,老鼠繁殖周期快,成本低。老鼠,特別是白老鼠,具備和人類很相似的器官以及基因。老鼠體積小,所以藥物或現象在它的身上可以比較快的顯示出來,另外,用白老鼠是因為白老鼠都是純系的,相當于人類近親交配生出來的兒子得了白化病,純系的老鼠作出來得實驗平行性好。”
劉傻子說,我曾經聽人說過一個關于將老鼠當寵物養的故事——
一個青年男子,將老鼠當做寵物養。他的父母開始感到十分的震驚,因為,他的父母覺得老鼠身上細菌比其他寵物要多一些的,并且老鼠也不是十分討喜的動物。最終,這男青年說服父母,養了一只寵物老鼠,每天定時給老鼠喂食,按時帶它出去遛彎,就好像帶著自己的一個好朋友一樣。五年時間彈指一揮間,老鼠一直都陪伴在男子身邊。當然,鄰居們普遍感到驚訝與恐懼,因為這只老鼠已經完全沒有了老鼠的樣子,看上去足足有50斤重,龐大的身軀,能夠嚇跑貓子。人們議論紛紛,體型如此大的老鼠真像是怪物一樣,著實少見。
老鼠如果放在多年以前,基本上都會被歸入“四害”格殺勿論。我從小熟悉老鼠,我住的地方,晚上就有老鼠三更半夜打架。有時,老鼠從屋頂上掉下來,時而掉在我睡覺的床上,時而掉在我的頭上。但是,我不害怕老鼠。記得我在鄉下外婆家里居住的時候,我在放米的大米缸上安了一塊活動木板,老鼠走上去,就掉到米缸里。我呢,毫不留情地點火將老鼠燒死。我對老鼠談不上厭惡,也談不上喜歡,但是,都是老鼠糧食吃,要打死老鼠,我就毫不留情了。有句俗話是:“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少鼠類的數量也開始不斷減少。比如小時候比較常見的社鼠,在今天已經被歸類到了國家三級保護動物的行列,如果隨意殺害的話,也是要遭到法律的制裁。按照生物學上的分類社鼠隸屬于鼠科、白腹鼠屬,在亞洲地區是一種分布范圍比較廣的鼠類。比如緬甸、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都有社鼠繁衍生息。我們國家更是社鼠的模式產地,比如兩廣地區、云南省、河北、山西、陜西等十幾個省份都有野生社鼠活躍。
劉傻子教授說:科學家在安徽省附近考古發現,人類還沒出現以前,老鼠就在地球上生活了4700多萬年,可說老鼠是活化石。據生物學家推測,如果有全球性災難致使生物大量滅絕,鼠將會是哺乳類最后滅絕的生物。《自然》雜志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老鼠的基因多樣性還遠遠沒有被人類完全發掘。科研人員比較了15種老鼠的基因序列,其中有4種是從野外抓到的老鼠的后代,另外11種是實驗室長年使用的“傳統”品系。
王可博士說:令研究者們驚訝的是,實驗室里常用的那11種老鼠,竟然大部分來自西歐同樣的祖先。在它們身上,很少找到來自中亞、東南亞或是島國日本的老鼠的基因。科學家指出,這說明在自然界,老鼠的基因多樣性仍然十分豐富,這為科學家們生產更多品系的實驗用老鼠提供了巨大的潛力。所以老鼠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老鼠中的小白鼠的基因序列和人類的差不多,它的全基因組和人類的相似度極高,很多人類難以治愈的疾病可以在小白鼠身上找到相似性狀,從而加以實驗發現治病基因。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