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_d();海洋爺爺說“作為比較,風鉆的聲音大約100分貝,但人類可能無法體會到藍鯨是聲音最大的動物。”
特警姐姐說“科學家并不知道藍鯨為什么要發聲,理查德森等人提出了下面幾個原因保持個體間的距離,同類和個體識別,環境信息傳遞(例如覓食、警告、求偶),保持群體聯系(例如雌性和雄性間的交流),地貌特征定位及食物定位。上世紀60年代,一些科學家認為,將大量錄音器放入世界上的海洋中記錄藍鯨的歌聲,一定是妙不可。”
科學博士說“一些已對藍鯨歌唱研究了40年之久的人有了一個奇怪的發現,世界上每一頭藍鯨的歌聲,每一年均變得越發深沉。但對于其中的原因,他們并不清楚。盡管語或者所在地存在差異,但138每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每一年的說話速度均變得較之前發緩慢。這種變緩幅度很小,每年只減少不到1個赫茲,但整個趨勢卻較為穩定,并且具有持續性。從全球氣候變暖、噪音污染不斷加劇等方面出發,人們認為,很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這種現象的發生。”
海洋爺爺說“但全球變暖對海洋造成的影響,并不能解釋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海水酸性和密度的變化上,藍鯨發出的聲音,并不會因此發生較大變化。相比之下,噪音污染可能是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解釋。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在人頭攢動的酒吧,我們只能靠提高聲調來引起服務生的注意。”
海夢想科考艇在大海上奔馳,夢弟自己沒穿潛水服坐在船頭,結果不慎從科考艇上掉進海里。夢弟眼看著水母伸出長長的觸手要來抓他,忽然他又發現,鯊魚也朝他這個方向游來。夢弟驚慌失措,他使勁地呼喊“救命!救命!”
風浪太大,科學博士、海洋爺爺、計算機姐姐都沒有聽見,夢弟感覺自己被卷進了海浪之中。這時,兩只海豚沖了過來,水母沉下了海面,鯊魚也撤退了,海豚載著他去尋找南海夢想科考艇。找了好久,都沒有見到一點影子,最終,海豚將夢弟推到了南海的一個大海灘上離開了。
“科學博士,海豚為什么會救人呢?”夢弟回味剛才的情境問道。
“你們知道嗎,海豚救人是千古之謎,到底是海豚見義勇為,還是海豚的本能,科學家都還在研究中。”科學博士說。小波提議“能講講海豚救人的故事嗎?”
特警姐姐講“關于海豚救人的故事枚不勝舉,流傳久遠。遠在公元前的希臘神話傳說中,就有海豚救起落水人阿里翁的故事。到了近代,有關海豚救人的事件就更多了。”
1972年9月,南非一位23歲的姑娘伊瓦諾所乘的船在離海岸4000千米處被海浪打翻了,她拼命往岸邊游。這時,一頭鯊魚向她游來,她甚至已經清楚地看見了鯊魚的猙獰面目,不由得閉上了眼鏡,呼吸都快停止了。與此同時,兩只海豚出現在她身邊把鯊魚趕跑了,還一直護送她到靠近港口的安全地帶。
1959年夏天,里奧·阿泰羅號客輪在加勒比海因爆炸失事,許多乘客都在洶涌的海水中掙扎。不料禍不單行,大群鯊魚云集在他們周圍,眼看眾人就要葬身魚腹了。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成群的海豚猶如“天兵神將”般突然出現,向貪婪的鯊魚猛撲過去,趕走了那些海中惡魔,使遇難的乘客轉危為安。
小明說“我知道。1964年,一艘日本漁船在日本野島附近海域沉沒,船上10名船員中有6人淹死,其余4人就是在海豚的幫助下游回岸上得救的。”
小燕子說“1966年,一艘保加利亞貨船上的一名船員不小心掉到海中,正在危急之中,一群海豚圍了上來,把這位遇難船員托出水面而被人救起。”
小明說“我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這樣的1981年1月,一艘客輪在爪哇海航行時突然發生火災,危急中,一對夫婦把3個孩子拋入海中。說來也巧,這時一群海豚游了過來,把這3個孩子托了起來直到他們被人救起。而這對夫婦卻在大火中喪生了。”夢弟進入了夢境,他駕駛著機器人驕子變成的汽艇在海面上行駛,他自自語地說“我能夠看見海豚救人的場面么?”
機器人驕子說話了“你可以看見,你看前面呀,兩頭虎鯊在襲擊兩個游泳的人,這是一男一女,看來是一對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