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就是澆水的問題了,臣說了無法一次性澆太多水,那么水瓢澆水肯定是不行的,但可以用花澆壺。
即便是用花澆也要進行調整,例如將壺嘴封住,再鉆上幾個小洞,如此便能控制水大量流出,這樣澆水就不怕滲入太多,將根部凍壞。”
“妙呀!”
“好方法!”
“巧奪天工!”
“精彩絕倫!”
……
眾人聽完,紛紛稱贊,李若漣和林弈等人更是直拍大腿,眼中記是驚喜和敬佩之色。
至于說要清理沉降池和更換圍擋,這都算事兒,大災之下最不缺的就是人力。
待眾人贊賞過后,宋應星繼續道:“如果能覆蓋沿河兩側十里范圍,算下來關中平原可以用來耕種的耕地面積大約是九百萬畝,除去居住的村莊、城鎮、山峰等等,至少也有五百萬畝的耕地。
這里雖然無法種水稻,但可以種水稻和玉米,且是輪種,即便我們讓了這么多,理想情況下,這里的小麥畝產一石都算高的,也就是年產五百萬石,
玉米畝產也差不多,估計一年也是五百萬石。
綜合算下來,渭河沿岸兩側,就能產生一千萬石糧食。
除此之外,涇河在關中平原的長度是二十五里、北洛河和灃河以及黑河等則是一百五六十里左右,
這些河流不算大,能覆蓋兩側三里算是好的,除去村莊等等,算下來差不多是五十萬畝,一年也能有百萬石收入。
綜合算下來,就是一千一百萬石的糧食產出,足夠支撐陜西全部人口一年最低所需,當然只是有口吃的,不至于餓死人的程度。
如果大旱持續,那么明年是今年的七成,合計七百七十萬石,后年是今年的五成,合計五百五十萬石,三年總得算下來就是兩千四百二十萬石。
如果再算漢中平原的兩千三百萬石,那么總得就是四千七百二十萬,足夠陜西八百萬百姓五年年所需,后面兩年即便是天災再加重,收成只有現在的三成,兩年也能產出一千兩百萬石。
也就是說一直到崇禎十四年之前,陜西是不需要朝廷來救災的。”
嘶……
眾人倒吸了口涼氣,眼中記是震驚之色。
對于范圍波及到數百數千萬的大災來說,別說是八年不用救災了,哪怕是三個月不救災,那就能餓殍遍野、易子而食。
現在能八年不救災,這簡直就是神跡。
即便是整個過程中遇見了種種難題,收成比賬面上少一半,那也是四年不用救災,依舊是給朝廷省太多事情了。
四年不用救災,能活下來多少百姓?能在大災之后產生多大的價值?
崇禎也是頭皮發麻、心神俱震,明末的這場大災持續到什么時間他不太清楚,但后世討論明朝的滅亡的主要原因不是黨爭,也不是造反百姓,而是亡于天災。
仔細想想這個結論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
黨爭再厲害,建奴也沒能一直打進山海關,哪怕是崇禎殉國,建奴都在山海關外轉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