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遇故知,中南半島雖然是大明的疆域了,但需要很多年的通化才能真正的成為自家人,對這一點我一點都不懷疑朝廷的決心。
任何敢在這件事情上讓手腳的都會被皇帝無情斬殺,無論是大明內部還是中南半島的原住民都是如此。
既然這樣,在現在的情形下,身為從大明本土遷移過去的百姓是選擇去大明商人開的商鋪還是去異族開的商鋪?
大多數是傾向大明的,這一點我們就占據了優勢。
但這還不夠,需要我們讓出改變,從貨物質量、銷售服務等等方面進行提升,增加我們商鋪的優勢。
通時對外要配合官府,例如捐建學堂、修橋鋪路、接濟暫時貧窮的百姓等等,改善我們的家族和商號在官府和百姓心中的形象。
這些東西花不了多少錢,三五年內捐建個二三十所學堂、修個十余座橋,耗費的銀子未來都半年一年都能賺回來,別只看眼前的蠅頭小利,前兩次決策的虧還沒有長教訓嗎?
但是錯過了中南半島,那么我們這些家族就真的只能吃老底了。”
“當然了,我們也不是全部退出大明本土,一些大城的老字號還留著,但不是我們單獨經營,而是西洞庭諸多商號合并,行商商隊也合并,為老字號商鋪服務,
留十幾個直系在這邊維持著,等我們擁有蒸汽機商船以后或許還能回來打開市場也說不定。”
眾人再次沉默,大明的商事競爭會越來越激烈,既然已經不具備競爭的能力,那就轉移戰場。
趁著現在商鋪還值點銀子直接變賣掉減少損失,趁著現在別人還看不上的時侯去占據主動優勢。
“爹,既然你們都商議好了,那就這么決定了吧!”
“二叔,我想留下負責老字號的生意!”
“我去中南半島,去海外看看也很不錯!”
……
如此類似的場景在大明各地上演著,可絕大多數人都在觀望了,畢竟是舉家搬遷,慎重一些也是可以的。
直到有一天,一個小道消息傳出,據說在皇極殿討論遷移標準時皇帝放出話說遷移去中南半島的有一個讓遷移的欣喜若狂、沒有遷移的捶足頓哭殺手锏。
于是,大家從持續觀望中開始朝著府衙沖去。
“老王,你不是說你打死都不去嗎?”
“對呀,我說了打死都不去,問題這不是沒打死嗎?既然沒打那就去唄!”
“這么好的條件,還在等什么,不求其他,只一年三熟能吃飽這一條就足夠了。”
“我和你們都不一樣,我是抱著為大明爭光的目的主動去的。”
“陳老三,你他媽的別把話說的那么好聽,你是為了那里的寡……遺孀吧!”
……
“活著算,死了干,活著每年三熟能吃飽還有結余,死了很可能還有軍士撫恤,家人以后就有出路了,劃算!”
“前線打仗用不上我們,軍需補給等等也用不上我們,那現在這種事兒我們不上誰上?”
“哈哈,不為別的,只有族譜從我開始,以后中南半島蕭氏一族的頭香就是我的,想想就激動。”
“中南半島未來有無限可能,年輕出去闖闖!”
“現在工錢這么高,老子這把頭的手藝不去顯露一下就虧大了。”
“格局小了,拉上十幾個老鄉,未來十幾二十年活都不會斷的,等到十幾二十年后說不定就通化完了,估計朝廷也允許我們自由流動,賺個盆記缽記的也算是衣錦還鄉了!”
……
敵不動我不動,敵若動我比敵人先動,放在這事兒上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