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污染治理難度也是相當的大,主要原因是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受自然因素制約。它是一個半封閉性湖泊,進出水交換很少。好像只有一條小河出水,導致其換水周期很長。好幾年前,我看過一個報告,它的年均出湖流量啊,只占總蓄水量11%,這就導致了,它的污染物易沉積,更加污染水體。”
“它是一個淺水湖,平均水深約8米左右,最深的地方,也不過二十來米。這也導致了自凈能力弱,對于污染的承受力低。”
“第二,歷史遺留的問題。20世紀70年代,為了解決糧食生產和吃飯問題,圍湖造田的運動,使得滇湖減少20平方公里的水域。到了上世紀80年代,又退田還湖,還湖是沒還多少,城市化快速推進了,高樓密集,進一步破壞生態、縮小湖面,加劇排污壓力。生活生產用水,啥都往里面排,這誰受得了?”
“第三,滇湖的污染來源很復雜。早期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排,每年以兩億立方米左右的量,向湖中排放。周邊農田化肥、農藥隨地表徑流匯入,又增加水體富營養化風險。水葫蘆瘋長堵塞河道、覆蓋湖面,總會爆發大規模藍藻水華,進一步惡化水質。”
“第四,治理的難度與成效的滯后。投入大但見效是很慢的。這么多年來,投入超500億的環保整治費用,因污染累積時間長、生態修復周期長,水質改善不顯著。治理措施推進滯后,高原湖泊治理項目存在拖沓、未完成等問題,導致污染持續。”
“污染治理這個東西,放在全世界來說,都是需長期系統性投入,平衡生態修復、污染源頭控制與周邊發展,才能逐步改善水質的。這個東西,在現行的體制下,真的很難搞。這一屆政府沒搞多久,就得換下一屆了,誰愿意給別人的政績當墊腳石呢?自己辛苦搞出來的,讓別人撿了落地桃子,很多官員不想這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