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白瓷獅子差不多有20多厘米高,地下正方形的蓮臺邊長8厘米左右,正好可以托在手心。
獅子造型師蹲姿勢,兩只前爪支撐于臺面,后肢自然曲蹲,臀部著地。當時的瓷工,著重刻畫了前爪,爪上四趾分張,利爪彈出,尖銳又凌厲。
獅子頭部滾圓,雙耳后揚,寬鼻深目,大嘴閉合。一般的獅子都是張口吐舌,這種閉口的極為少見,所以也起了一定的誤導作用。
整個頭部,刻畫最為傳神的的是眼部。眼眶深開,上下眼瞼生動,在瞳孔位置的褐色材料,堪稱點睛之筆,讓整件瓷器瞬間靈動起來,神氣倍增。
這種白釉上加飾黑褐彩的手法,齊鳴在跟唐師傅學習的時候,曾特意提過,這是隋朝至唐初這一時期的特點,不只是動物形象,人物形象中也有。唐初之后,唐三彩靠著更加豐富的顏色,直接取代了這種白褐釉的組合。
而齊鳴用忘氣術觀察到的歲氣,也能印證年代。之所以這獅子做的像狗,還真不是古人本事差。
而是咱中國雖然幅員遼闊,有過老虎,有過豹子,甚至有過犀牛和大象,它就是沒有獅子。
張騫出使西域后,華夏人才明確知道存在獅子這種動物。等到東漢漢章帝時期,西方的小國才開始向華夏進貢活的獅子。
但路途遙遠,獅子又是貢品,是供皇室貴族賞玩的東西,普通老百姓自然也就見不到。此后近千年的時間,古人對獅子的印象,更多的是來自佛經里對獅子形象的描述。
從沒見過真正的獅子,只靠想象,做出的獅子長得像狗也就不奇怪了。
而且,齊鳴拿到手上還發現了個東西,就在他手指撫過這只是坐獅瓷像的腹部位置,明顯感覺到了連續的凹凸感,湊近細看,隱隱約約能看到一個<盈>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