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的造型從唐代開始,就是小口圓唇,頸短細,豐肩,弧腹修長漸收,近底微撇,歷朝歷代都是如此。齊鳴手上這只也不例外。
不過從專業角度看,這只梅瓶器形挺拔俊秀,線條柔美起伏,盡見迤邐之姿,造型工整,胎質細膩。瓶口內是凝潤細膩的白釉,瓶身上則是濃艷的祭紅釉,紅釉的釉質光亮,釉色均勻,這種紅的鮮艷程度,已經堪比宣德時期的牛血紅。
時至今日,齊鳴已經見了不少梅瓶,但面前這只,從大小到釉色,在他所見的梅瓶里,那都堪稱精品。更加奇特的就是這瓶子肩部的那塊包袱皮。
“包袱”諧音是“包福”,寓意幸福吉祥。這種紋飾的瓷器,統稱<包袱瓶>或者<布袋瓶>,從康熙朝就有出現,在乾隆和嘉慶時期,最為流行。
但是目前市面上,乃至博物館里珍藏的包袱瓶,多是粉彩或者琺瑯彩,這類瓷器本身就有各種圖案裝飾的情況。他手上這尊,卻是在單色釉的基礎上,裹了塊包袱皮,確實少見。
少見歸少見,但不是沒有,而且要是常見,人家也不會拿出來考他,這么想著,齊鳴開啟望氣術,同時將瓶身翻轉,看向瓶底。
底部是雙圈六字篆書款:大清嘉慶年制。
望氣術下,從歲氣長度上看,也確實能到嘉慶,而通過貴氣,也可以判斷這件梅瓶全身無裂無殘,價值絕對到了官窯的程度,甚至超過了任何一件他見過的嘉慶官窯。
齊鳴放下瓶子,細細琢磨,怎么都看不出問題,思量許久,一句<嘉慶真品,紅釉加彩包袱梅瓶>的論斷,差點就要脫口而出。
直到他抬頭瞬間,看到坐在面前的周毅,淡定品著茶,看向他時,一種強烈的違和感,讓他生生又把已經到了嘴邊的話給咽進了肚子,再次低下頭。
太簡單了!
齊鳴腦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現起這四個字。如果說就是斷一斷是否是嘉慶官窯的真品,這考試未免太過簡單。心里有了懷疑,之前看似正常的點,也就變的奇怪起來,尤其是那貴氣,未免濃的過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