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子要這么說,就不怕那些戰死的老兵去找你。致遠號的管帶鄧世昌就不用說。(ps:管帶是清朝官職,在北洋海軍,管帶相當于今天海軍艦長)鎮遠號的管帶林泰,船只擱淺,自殺殉國,還有定遠號的管帶劉步蟾,船被擊沉后,他也自殺殉國,還有水師提督丁汝昌,最后也是自殺殉國。
這些都是高級將領,人家死都不怕,還怕跟小鬼子拼個你死我活?說什么戰意不強,其實有點刻意貶低清朝的將士了。”
張奧這下還真不好反駁。
“你是當兵的,打仗懂得肯定比我多。那時候的海戰,比的無非就是誰的船開的快,誰的炮彈打的遠威力大。
想要開的快,一是機器性能,二是燃料的燃燒效率。北洋水師的船大部分都是,英國和德國造的,不比日本差。那你知道燃料是誰提供的嗎?”
張奧哪知道這個,他看了看小龍,也沒得到答案,最后只能等著齊鳴公布答案。
齊鳴也沒繞彎子:“燃料,全來自開平煤礦。不過因為官商勾結,送給軍艦的全是廢煤渣,燃燒效率低下不說,一燒冒的全是濃濃黑煙,日本的艦隊隔老遠就看的到。
其次就是炮彈,炮彈大部分采購自,天津機器制造局。打過去的炮彈摻沙子的,啞彈的,這些你書上肯定看過。甲午海戰會輸,這兩家供貨商至少要背一半的鍋。
而這兩家還都是李鴻章主導創辦的。你覺得買煤的錢,和買炮彈的錢,最后去了哪兒?”
張奧和小龍其實都知道齊鳴話里的矛頭指向了誰,但卻有點不愿承認。從他們接收到的信息,雖然李鴻章在不少喪權辱國的條約上簽了字,但對這位老人的評價還是正面居多。
現今,不管影視劇還是歷史課本,都把李鴻章描寫成一個帝國修補匠,背鍋俠的悲情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