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鳴也沒客氣,伸手將瓶子拉近了些許。而后掏出了隨身攜帶的放大鏡就開始觀賞起來。
眼前這件花瓶30多公分高,直口,長頸,圓腹,圈足,輕巧美觀。釉色艷美,玉質感強,在放大鏡下呈現出一種晶瑩剔透的觀感。
但是細看之下,他卻是在紅色釉面中看到一些,細小的綠色斑塊。
這些綠斑呈絮狀,與紅色交融。紅釉的著色劑是銅,銅極不穩定,出現綠斑并不奇怪,反而是年代久遠的一種證明。從這釉色看,齊鳴感覺應該是康熙早期的產物。
因為紅釉瓷就是從康熙開始再次嘗試燒造,到雍正基本已經發展成熟,也只有在早期,哪怕是東西有些許瑕疵,皇帝也能接受。
而且瓷器的釉面上,那些明顯的開片,也是康熙郎紅的一種特征。
看過了釉面后,齊鳴一手抓瓶頸,一手托瓶底,將它穩穩的拿起,小心的翻轉看向了瓶底。有點遺憾的是,底部居然無款。
之前就說過,康熙因為迷信,加上朝堂內外統治不穩,所以并沒有在瓷器底部落款。這種不落款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康熙19年。
康熙19年,算是康熙朝的一個特殊年份。當時三番之亂中最大一股勢力的吳三桂已死,他的主力基本已經肅清,剩下的殘兵敗將已經不足為懼。
同時也是在這一年,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打敗了鄭成功的父親鄭經,正式收復了福建沿海。可以說在這一年,康熙徹底平定了內陸所有的反清勢力,統一了除臺灣外的華夏全境。
因而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康熙的瓷器開始落款。只不過這種落款卻并不絕對。按照當初唐師傅告訴齊鳴的,哪怕是在康熙生涯末期才開始燒制的紅釉瓷。
凡是郎紅瓷,一概不落款。但霽紅瓷則署有官款。而且郎紅釉的器型以瓶與尊為主,祭紅釉習見壺、碗、盤、洗、缽為主,這差異及其明顯。
至于會有這種差異的原因,史書則沒有記載。但這兩條卻是,鑒定康熙郎紅和霽紅的一項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