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紅釉瓷甚至被稱作“千窯一寶”。而且由于紅釉瓷,顏色酷似凝固的雞血,所以得名雞紅。又因為紅釉瓷是皇帝御用,而且多用于祭祀,所以被稱“祭紅”。
兩者相結合,最后才有了“霽紅”的名稱。
但是誰家都有不肖子孫,從朱元璋的玄孫,明英宗朱祁鎮起,老祖宗的喜好早就被他掃進了垃圾堆,紅釉瓷自此算是退出了皇室貢品的清單。
這情況一直到康熙時期才有所改變,可能是優秀的人喜好也會相近,康熙皇帝對紅釉瓷那是情有獨鐘。在康熙四十四年到五十一年期間,任命江西巡撫郎廷極在景德鎮督造瓷器。
郎廷極迎合皇帝喜好,花費大代價,大力氣燒制出了一批紅釉瓷。由于損耗極大,甚至在民間形成了“要想窮,燒郎紅”的諺語。
不過到了今天,這句話已經被人忘記,收藏界公認的一句則是“家有郎紅,吃穿不愁!”指的就是紅釉瓷的珍貴。
“你要喜歡,那我就買給你。”
齊鳴笑著拉起童欣晴的手,反正今天賺了那么多,買一件瓶子也不算什么。
童欣晴卻是搖搖頭:“不要太貴了。”
價簽上標的是336萬港幣,確實不少。但齊鳴卻很不以為意,他說買也沒打算按這標價來,就一個近代高仿,撐死了2萬到4萬。
齊鳴本來還想叫服務員過來,還個價試試的。但他還沒開口,就被童欣晴給拉到了一邊,這次的柜子里主打的是雍正朝的瓷器。
雍正皇帝是所有清朝皇帝里頭,藝術造詣最高的,也不知道他這么有文化的人,是怎么教出乾隆來的。
現在的電視劇,類似前幾年的《宮鎖心玉》,《甄嬛傳》,《步步驚心》都把雍正皇帝塑造成了一個腹黑冷血,薄情寡信的反面形象。
但實際上雍正皇帝是大清所有皇帝里頭,最敬業,最節儉,藝術造詣最高的一位。尤其是雍正時期的瓷器,一改康熙時的大氣古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