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東西,我能上手看看嗎?”
齊鳴指著展柜里的梅瓶,向營業員問道。
營業員微笑點頭“當然
可以,您先這邊請。”
說完,她在前方帶路,把齊鳴領到了臨街的一處休息處。
等齊鳴在沙發坐下,她又拉開了桌子下的一個抽屜,從里面端出了個托盤。
托盤上面,整齊的擺著濕紙巾,手套,放大鏡,強光手電,這一整套的鑒定工具。
做完了這些準備工作,她才離開,不一會兒,那件甜白釉的梅瓶便擺到了齊鳴面前。
齊鳴等她擺好后,戴好了手套,這才捧起了梅瓶,他第一時間就翻轉瓶口,看向了瓶底。
果然底部中心處是,雙行四字篆書寫的,永樂年制。
(ps:永樂朝的瓷器底款,只有這一種四字篆書款。凡是四字楷書,或六字楷書,六字篆書,都是偽托款,為后世仿制。)
而店家判斷的清中期仿制的原因,齊鳴也找到了,那就是這瓶子的做工,太糙了。
在華夏,白瓷是最古老也是最成熟的一種瓷器。
唐代的時候瓷器就已經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所謂南青,指的的是如今浙江一帶的越州窯。而北白則是河北的邢州窯,又稱邢窯。
到了宋朝,定窯繼承并發揚了邢窯的白釉技術,以白瓷一舉成為了宋朝的5大名窯之一。
而到明的時候,又以永樂時期的白瓷,最受推崇。他手上這件白瓷,器型是歸整,但釉色發暗,胎底粗糙,暗刻的龍紋也不夠精致。
這要是送到喜愛白瓷的朱棣手上,以他的暴脾氣,那絕對是會掉腦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