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了十多年的攤,總羨慕別人撿漏,終于是要輪到自己當主角的那一天了!
“就這個。”吳越手上香煙往嘴邊一送,然后掏出手機劃動照片,亮給了齊鳴看了后道“就這件,豇豆紅的鏜鑼洗,底下還有康熙爺的款,正兒八經的御用品。”
光看照片自然是看不出真假,但器形釉色還是能分辨的。
齊鳴放大了幾處細節,首先這器型沒問題,這種形狀的瓷器叫鏜鑼洗,也叫“銅鑼洗”,因為形狀酷似敲鑼打鼓,里頭那銅鑼而得名。
這種洗是一種擺在案頭上的文房用品,宋代的鈞窯、耀州窯、臨汝窯,元代的龍泉窯,清代的景德鎮窯都有燒造,歷史悠久,并不特別。
器型沒什么好說的,但這釉色可就有的說道了,這種釉是紅釉,著色劑是銅。銅作為著色劑是很不穩定的,燒的時間一長,紅釉就變黑釉,燒的時間短,火候沒到就成了白釉。
所以紅釉的成品率很低,燒十件都不一定能燒成一件。以至于古代有句話叫:要想窮,燒郎紅。因此,歷朝歷代也就皇室才有龐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其中。
明清兩代,喜歡紅釉,又有這實力燒的,就倆皇帝,明代的朱元璋,清代的康熙。
其中康熙的紅釉又是紅釉瓷里的精品,所以這要是真的,那這吳老板是真的撿了個大漏。
“老吳,你這東西已經賣了?”齊鳴將手機遞還給他。
吳越點點頭,滿臉的喜色,伸出兩個指頭,在齊鳴面前晃了晃。
“賣了,整整2百萬,錢貨兩訖。”
他一邊比劃,一邊就要收手機,但附近的人有點坐不住,吵吵嚷嚷的讓他也給大家看看,這要求正好合了吳越想要顯擺的意,他便笑呵呵的舉著手機讓離得近的人觀看。
兩百萬,確實不算少,這種鏜鑼洗的器型都不大,直徑也就12厘米左右,比家里的大碗還小一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