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過去了5分鐘,就在齊鳴在內的三人都有點不耐煩的時候,林軒讓他們收起了畫。
“你這幅,像極了波洛克的《薰衣草之霧,一號》,但比那幅小很多,原畫是幅3米乘2米22的巨幅畫作。你手上這幅,更像是從薰衣草之霧上切下來的一小塊。”
“《薰衣草之霧》?名畫嗎?這哪兒像薰衣草了?還有就靠視頻,你能確定?”
齊鳴的問題連珠炮一樣丟過去,這還沒完,最后又加了句:“對了,這波洛克又是誰?”
一連串問題問出,林軒都不知道回答哪個,所以沒好氣的翻了個白眼。他面上不高興,心里還是暗爽的,總算遇到一個他懂,齊鳴卻不懂的東西了。
稍作思考后,他才回答道:“波洛克是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的先驅人物,你只要記住,這人在西方藝術界很有名,而且他的畫很值錢就是了。
就拿他的代表作《薰衣草之霧,一號》來說,我記得這畫2006年的時候,就拍出了一億四千萬美元。這可是20年前,放到今天,這畫的真跡,我估摸2億美元也就是個起拍價。
其次,我看個視頻就敢確認,是因為這個畫家有點特別。你也知道的,西方很多抽象主義畫家,行為都帶著點神經質。
波洛克的畫最大的特點,就是他開創的<滴畫風格>。”
透過攝像頭,林軒明顯看到了齊鳴還有童欣晴和阿姨慕臉上的疑惑,顯然是不理解什么是滴畫。
他只能比劃著解釋道:“你們有沒有看過類似的國外視頻,就是把畫布鋪在地上,再把一個打了孔的桶,用繩子懸掛在畫布之上,最后往桶里注入各種顏料,推動桶身。
讓這桶,自由旋轉,同時里頭的顏料也從孔洞滴落,撒在畫布上。這種就是<滴畫>。”
“這樣的也能叫畫?”
阿姨慕的反問,算是問出了房間里幾人的心聲。
林軒聳聳肩:“人家把香蕉貼墻上,都能賣10多萬美元。跟這個比,<滴畫>算是良心很多了。波洛克的就是這種滴畫方式的創始人,他覺得能用這種方式形成的視覺效果,能讓人看到能量和風的軌跡。”
這話讓兩女想起齊鳴在店里那套<虛無>和<秩序>的說法,雖然臺詞不同,但一樣的扯淡,讓她們忍不住憋著笑。
林軒沒看到她倆表情,繼續解釋道:“雖然這種風格很扯,但也有一個好處。”
“防偽。”齊鳴插嘴道。
“對。”
林軒雖然不滿這小子插嘴搶自己臺詞,卻還是點頭認同。
“沒有誰能完美復刻顏料灑落的軌跡,再加上波洛克的作品,都像是這種雜亂且無序,根本沒有規律可,就連他自己也不可能再畫出一幅同樣的畫。
所以,即便他的畫作每一幅都是天價,也沒人會想著去仿作。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