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說的對,那我確實要好好看看。”
齊鳴拿過箱子,打開,箱子里的還是之前的抱月瓶,并沒有被掉包的跡象。
魏館長和林軒也是在開箱之后,探頭看了過來。
林軒不擅瓷器,這會兒跟著看,是欣賞,是學習。
而魏館長眼神里就有點異樣了,真要形容,那就酸。他本身就是瓷器專家,要不然也不會一眼斷定那斗彩天字罐的真假。
靠著身份的便利,他也沒少看到好東西,但面前這抱月瓶哪怕是他都像喝了一瓶鎮江老陳醋一般,羨慕的不行。
抱月瓶又叫“寶月瓶”,是清代的一種瓷器樣式,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部似圓月,故而得名。
雖然是清朝首創,但它的外形其實最早能追溯到宋元時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馬掛瓶。瓶身左右各有一個把手狀的掛飾,方便懸掛于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齊鳴手上這只,差不多30多公分,瓶撇口,短頸,頸飾對稱夔龍耳,扁腹,圈足。內飾松石綠釉。外底松石綠釉地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款,無裂無缺,品相一流、敦碩大氣。
器身各面分別生動地描繪了一只五爪紅龍翻騰于江崖海水之上,及一只伴隨其身旁的是一條仰望紅色巨龍的青色幼龍。
紅龍與綠龍間點綴五色祥云,布局巧妙,構成蒼龍教子之寓意。
這件抱月瓶之所以珍貴,其一是器型。
以古代的工藝,瓷器越大越難燒,不同于一般底部正圓的花瓶,抱月瓶這種底部橢圓的扁瓶,讓其固有的不穩定性有增無減,而這種不穩定性會隨著體積的增大而放大,諸多燒造難題亦相應遞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