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鐘頂部,則是兩個小孩嬉戲的青銅雕塑。孩子的體態豐腴,神情動作自然,雕工不俗。
如果是一般人看到了眼前的座鐘,第一感覺就是假,清朝閉關鎖國,這種西洋風格的東西,怎么會被乾隆收藏?假的不能再假。
但是事實情況是,清朝雖然閉關鎖國,但從康熙平定臺灣后,就解除了海禁,還在廣東的澳門、福建的漳州、浙江的寧波、江南的六臺山開設外貿港口,并且設置了專門的衙門進行管理。
而且其實從順治皇帝起,就有西方傳教士進入宮廷。康熙,乾隆,雍正,三朝加起來就有80多位外國傳教士被宮廷供養。
比較出名的就有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德國教士戴進賢等。
在古代,從秦漢起就有一個部門叫欽天監,他們負責掌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歷法。在農業社會,這個部門的重要性不而喻。
由于這些外國傳教士,在歷法,數學上的先進,他們中很多人都會直接在欽天監當官,如果不看史書,你甚至不敢相信,在清朝,有一段時期,欽天監的一把手或二把手都是由西洋傳教士擔任,甚至已經形成傳統。
所以閉關鎖國,從來都是相對的,清王室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樣,對外界一無所知。
這些外國傳教士帶來的影響,不單單體現在歷法,數學,武器,藝術上,在生活習慣上也極大的影響了清王室。
這鐘表就是其中之一。
華夏的第一塊鐘表是明末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入的。到了清朝,歷任皇帝都對這種計時工具表現了極大的興趣。
尤其是乾隆尤為喜歡這類奇技淫巧之物,他甚至公開要求,負責對外貿易的官員采購鐘表送進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