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還是《籌筆驛》,不過這首除了頸聯幾乎家喻戶曉,其余部分卻不如何為人所知。
這首詩的作者是羅隱,本來叫羅橫,年紀輕輕便以才名顯世,也是唐朝著名詩人。
只可惜參加十多次進士試,全部鎩羽而歸,史稱“十不第”。
于是改名羅隱,隱居于九華山。后來歸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人稱羅給事。
他最出名的一首詩應該是《贈妓云英》。
鐘陵醉別十余春,重見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應該說羅隱的《籌筆驛》和李商隱的《籌筆驛》,詩歌的意境是相通的。
羅隱的不得意,與石延年的不得意,同樣是相通的。
但是周至畢竟還是少了那樣的心境磨煉,雖然代入了詩意當中,卻也不至于切身地悲憤愴楚。
筆意當中雖然有些意難平,但是更多還是摻雜進了上帝視角的平靜。
即便如此,周至一首詩錄完,已經心頭篤定,自己的書法進境已經突破了以往,達到了更高的層次。
這就有點張芝看公主樵夫爭道,王羲之看鵝的意思了。
以前周至以為藝術上的觸類旁通縱有幫助,也不至于一朝感悟便可以突飛猛進,典故都是附會臆想居多,故事性強于真實性。
卻不料竟然是真的。
于是恭恭敬敬朝墻上幾位書法家鞠了一躬,然后肚子咕咕一叫,才想起來自己還沒有吃晚飯。
好在四舅家里他也是熟門熟路,而且四舅這里還有一樣特別香的東西。
那是師從趕山匠制作的炒面。
炒面用的是面粉,豆粉,芝麻粉,核桃粉、花生粉,還有為化積消食密配的雞內金、白術、山楂等幾味中藥材,以及動物油脂,白砂糖、鹽炒制而成。
進山打獵的時候帶上這個,熱量高,易飽足,經餓,還不會便秘,攜帶和取食都非常方便,可以直接干吃,更多的是加水調節成糊糊。
對于周至來說以上都不叫優點,炒面最大的優點是——美味。
沖泡了一大碗炒面吃下肚子,周至發現自己有點興奮過頭了。
四表舅的炒面里還有一道提神的東西——茶粉。
既然睡不著,那就干脆接著干活,接下來的工作簡單,就是給木板墻上的書法作品上一次礬水。
礬水的作用是固色,用于修補的新紙的潤色問題的,一來是保護作品,二來也是為百年之后的下一次修復打好基礎。
處理完畢后,周至將桌上的濕毛巾一一揭開,開始繼續四舅媽未完的工作。
《坐龍圖》也是澄心堂紙本繪畫的,現在要做的就是用中指指肚推動被水浸泡的畫心,讓裂縫的地方對接得天衣無縫。
之后取過四舅媽已經處理好顏色的同質澄心堂紙,裁出細條蓋在畫作的斷裂部位,然后用毛筆沾上漿糊水一點一點將紙條刷平。
這趟操作又細又反復又需要專注,其實是一件相當耗神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