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隔行如隔山,劉志安不懂秦國空軍的痛苦,此時此刻秦國空軍已經幾乎無力再戰了。
        一方面是因為飛行員的心理劣勢:大多數秦國老飛行員都是唐軍教官親手教出來的,他們自己有幾斤幾兩,自己清楚的很。
        那些半年前奉命回國的唐國飛行教官們究竟有多厲害,這些秦國飛行員們也非常清楚。雙方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對方飛行員喝的油,比這些秦國飛行員喝的水都多。
        別看秦國飛行員在蜀國之戰的時候風頭無兩,那都是虐菜虐出來的經驗。當他們真正面對厲害的對手的時候,他們就只能退避三舍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許多德國王牌飛行員,包括著名的世界第一王牌飛行員哈特曼,其實戰績都是刷東線副本刷出來的。
        他們的水平在面對蘇聯飛行員的時候高出太多太多,所以可以輕松的達成擊落幾十架甚至上百架敵機的成就。
        而這些德國戰斗機王牌飛行員被調往西線去與英美空軍作戰的時候,他們的戰績就顯得真實的多:許多飛行員都是十幾架二十幾架飛機的戰績,這個戰績差不多真實的反應了他們的水平。
        當然了,這也和參戰的時間有關系,但是那恐怖的數量差距也很說明問題了,真相就是西線的空戰要比東線殘酷的多。
        從專業的角度來看,東線戰場多數情況下都是純粹的空戰,飛行員們更專注于擊落對手的戰斗機,這考驗的是飛行員的飛行技巧和臨場反應。
        西線戰場上情況就不一樣了,英美的作戰模式是護航轟炸,德軍飛行員不得不把自己大量的注意力放在攔截轟炸機編隊上。
        面對自衛機槍十幾根的英美轟炸機,德國戰斗機部隊無法保證自己的編隊,火力上也明顯處于劣勢,所以自然也就影響了戰績。
        說白了就是西線的空戰更像是陣地戰,個人的英勇與能力在銅墻鐵壁面前顯得很渺小,所以戰績也就無法說明問題。
        秦軍的飛行員就有點兒陷入到了這種問題之中:他們在蜀國參戰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和水平接近的對手廝殺,這讓他們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節奏。
        螺旋槳戰斗機在空中格斗,互相翻滾纏繞狗斗,最后角逐出勝利者——這樣的空戰浪漫又刺激,秦國飛行員們樂此不疲。
        可現在與唐軍開戰,唐國飛行員的打法就顯得野蠻霸道太多了。依仗著自己戰斗機的性能優勢,唐軍飛行員基本上走的都是大開大合的路數,來去如風,讓秦國飛行員們很不適應。
        在空空導彈的加持下,唐國飛行員輕而易舉的撕碎了秦國空軍。秦國精銳的噴氣式戰斗機損失慘重,寶貴的噴氣式飛機飛行員也同樣陣亡了數十人。
        千萬別小看這數十人,這數十人可都是秦國空軍的“家底”。他們都是王牌飛行員,大部分甚至可以說是教官和種子。
        這些人都是部隊的支柱,他們的經驗和能力甚至是勇氣都是一流的。損失掉這些人,就等于說是這些人所在的部隊被抽掉了筋骨,戰斗力一下子就摔落到了谷底。
        說的嚴重一些,這些部隊甚至失去了造血能力,在損失掉最骨干的飛行員之后,他們連培養新的飛行員都出現了問題。
        秦國空軍一時間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情況,所以秦國空軍的指揮官們再也不愿意把精銳的有生力量投入到戰場上去白白浪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