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此甫一落地,人群中瞬時激起了一片不滿的情緒漣漪,猶如投入湖心的一顆石子,擴散開來。“什么!我們在此已經耗盡整整一日光陰,如今就要這般草率地打發我們離去,這豈不是過于冷漠無情?”人們的聲音中交織著疲憊、不甘與困惑,回蕩在夜色籠罩下的寺院四周。
    正是!一聲憤慨的附和如烈火烹油般在人群中炸裂開來,猶如一顆擲入古井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這是一位身著布衣、面露不平之色的中年人,他的眼中閃爍著對四大皆空的出家人違背信諾之舉的深深不滿。他那質樸而堅毅的臉龐,在陽光下顯得格外凝重。
    緊接著,一陣粗獷且略帶疲倦與焦躁的聲音宛如悶雷滾動,穿透了廟宇的寂靜。“奶奶個熊!”這聲音嘶啞卻有力,仿佛是從心底最深處發出的吶喊,“能不能麻利點處理這些個事?老子排了整整一天的隊,從晨曦微明到日頭西沉,這份煎熬真真是要磨破人心啊!若再這么拖沓下去,我可告訴你,就算日后打死老子,老子也不會踏進你們這破敗又冷清的廟宇燒香拜佛!滿眼都是些口蜜腹劍的小人,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實為世間丑態!”
    又有人以近乎咆哮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憤怒與無奈,聲浪此起彼伏,如同波濤拍岸,勢不可擋。“禿驢們,能不能快馬加鞭地干活兒!我們這一幫子人,從黎明到黃昏,耗盡了一整天的光陰在這排隊等待,現在,必須要給個說法,否則,我們誓不罷休!”
    這番場景,恍若世俗煙火氣與禪宗寂寥之境的一場尖銳對決,兩者激烈碰撞,令人不禁扼腕長嘆:世事瞬息萬變,人心難以揣摩,即便是那些看似虔誠無垢的佛學信徒,一旦遭遇生活瑣碎的打磨,也會褪去表面的寧靜祥和。他們的心中忍耐與修養,就如同沙漏中的砂粒,在漫長無望的排隊等待中被時間悄無聲息地吞噬殆盡,留下的唯有疲憊與焦躁的烙印。
    而在眾人喧囂聲中,仍在那昏黃燭光下進行著瘋狂開光儀式的高僧們,心頭仿若被人群中的不滿與怨化作尖刀,一刀一刀割裂開來,痛楚難當。他們每日承受著高強度的誦經功課,以及沉重的體力勞作,身體早已搖擺不定,好似風雨中的殘燭,隨時可能熄滅。更為嚴酷的是,為了堅守那份至高的信仰,他們自清晨至此刻,竟未沾染絲毫飲食,干渴得嘴唇皸裂如龜裂的土地,手部皮膚也在反復摩挲念珠的過程中磨損得面目全非,觸目驚心。
    “騙子!你們這些披著袈裟的騙子!”人群中的責難之聲此起彼伏,憤怒的情緒如同狂風暴雨下的海浪,一波接著一波,“我們守候多時,未曾見得絲毫光明,未得到應許的賞賜,憑何補償我們的辛勤付出和虔誠之心?”又有人緊隨其后,悲憤交加地質問,“是啊,你們該如何補償我們?不能這樣不明不白地就打發我們離去!”
    “公告上黑紙白字、清清楚楚寫下的承諾——凡踏入白馬廟門扉,虔誠敬香的每一位香客,都將獲贈三文錢作為佛祖的回禮。”信徒的聲音宛如石破天驚,在人群中激蕩起一圈圈漣漪,其質疑之意如同鋒利的刀鋒,直刺向悟覺方丈的心頭,“貴廟乃千年古剎,德高望重,豈能有背信棄義之舉?”
    就在這一刻,那個身形魁梧、面容沉靜的高僧,他的身影在夕陽斜照下的寺廟庭院里顯得格外莊重。他手中緊握著一把沾滿泥土的鋤頭,那鋤頭宛如一塊被歲月磨礪過的磐石,沉甸甸地承載著生活的重量。這位高僧的動作極其細膩而富有節奏感,仿佛正在進行一場無聲的儀式,他緩緩將鋤頭輕輕置于地面,動作中流露出無盡的淡然與超脫。
    悟覺方丈身披暗金色袈裟,其下拳頭緊握如鐵,骨節分明的手指深深陷入掌心肉中,仿佛要將那一絲一縷的憂慮和痛苦,都凝結進皮肉相接之處。他的指甲刺破了細膩的皮膚,血液悄然滲出,染紅了布滿歲月痕跡的手心,然而他渾然未覺,全身心沉浸在對廟宇困境的苦思冥想之中。
    在這狹小的空間里,一種近乎逼迫的氣氛猶如無形的巨掌,緊緊扼住了每位高僧的心脈。他們的手掌,在無數次拂過那些粗糙物件的同時,也承受著皮肉翻卷、裂骨紅腫之苦,每一次手指的屈伸、每一次掌心的摩挲,都仿佛是一場無聲而殘酷的自我犧牲,每一處細微的動作都是對忍耐極限的挑戰和超越。
    此一出,人群中立即響應起一片共鳴之聲,眾人紛紛附和,情緒激昂。而在這一片嘈雜中,一位男子面色不改,嘴角勾勒出一抹淡然且略帶狡黠的笑意,他從容站出,以一種頗具玩味而不失灑脫的口吻回應道:“若是諸位真對這突如其來的惠贈動了心思,何不嘗試一番喬裝打扮,再次混跡于紛至沓來的人潮之中?須知在那熙熙攘攘、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的熱鬧場合里,又有誰能一眼洞穿你的真實身份呢?”
    正當此時,悟覺方丈的一席話語猶如秋日黃昏的微風拂過林間落葉,輕柔又有力,瞬間讓整個寺院陷入一片寂靜。正在忙碌的高僧們紛紛停下手中的活計,仿佛時間在這一刻凝固,他們仰望那片浩渺蒼穹,深深嘆息一聲。這一聲長嘆,是卸下了千斤重擔后的釋然,亦或是尋找到片刻解脫后的心靈慰藉,更是在苦難與信仰交織的人生路上,對于一切隨緣、各自安好的深刻領悟與無奈接納。
    在那古剎深邃的光影里,身后幾位修為登峰造極的老僧,臉色蒼白得比照壁上慈眉善目的觀世音菩薩還要多幾分冷峻的凄清,身軀搖晃顫栗不已,仿佛剛從一場千年不遇的疾風驟雨中跋涉而出。他們的眼瞼低垂如暮靄沉沉,掩蓋不住一雙雙飽經歲月磨礪、布滿滄桑痕跡的眼睛,其中流淌的情感復雜而深邃,既有無法用語描繪的悲苦,又充滿著對未知困厄的深深困惑。
    即使此刻廟宇內外彌漫著騎虎難下的緊張氣息,今日仍然有眾多虔誠至極的信徒不顧身心疲倦,他們披星戴月,徹夜排隊等候,只為求得一物之開光,以期消災解厄,庇護家人平安。倘若此愿不得償,那么不僅這座白馬廟可能由此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甚至這些信徒自身也可能深陷橫禍的漩渦之中,無法自拔。
    話音剛落,一滴飽含無盡失落和哀愁的淚水,宛如秋夜的露珠,在月光下悄然滑落自他的眼角,沿著那張被歲月雕琢得溝壑縱橫的臉頰滾燙而下,那是對人間冷暖最深刻的控訴。他無助地掃視四周,視線投向那些同樣深陷生活困境卻仍麻木堅守信仰的高僧們。他們身披破舊袈裟,雙手雖已血跡斑斑,疼痛難忍,卻依然緊握著雜物,執著于日常的修行勞作,口中不絕于耳的是佛經的誦念,試圖以此抵擋生活的無情鐵錘,用信仰筑起一道抵擋現實殘酷的無形屏障。
    眾人內心哀嘆,修行一世,歷盡紅塵坎坷,卻在這般年紀遭遇了足以顛覆心中信仰的劫難,不禁紛紛仰望蒼穹,發出震徹人心的長嘯:“天道何其不公?公正之理今安在哉?”這聲聲質問,猶如洪鐘大呂,在廟宇間回蕩,撞擊著每一寸古老的磚石和每一片飄零的落葉。
    在這群僧侶之中,悟無法師的狀態尤為令人觸目驚心。他那原本瘦骨嶙峋卻透出堅毅的手掌,此刻腫脹扭曲,形同剛從熾熱爐火中取出的熟豬蹄,微微戰栗著,似乎每一處皮膚紋理都在無聲地傾訴著痛楚與恐懼交織的交響樂章。他口中囁嚅自語,像是在反復推敲某個晦澀難解的謎團,懷疑這一切異象背后可能隱藏著近日林小風所為的秘密勾當,暗地里翻云覆雨,觸動了天地間的某種禁忌。他的目光時而迷茫,時而堅定,顯露出一位修行者在面臨信仰危機時內心的掙扎與抉擇。
    然而,即便如此艱辛付出,他們并未能贏得眾人的理解和感激,反而成為了人們口中宣泄不滿的對象。這便是生活的無情與苦澀,也是修行者所必須承受的試煉,盡管心中悲苦,但他們仍堅韌地保持著沉默,繼續著他們的修行之路,猶如逆風而行的孤舟,在洶涌的人海中砥礪前行。
    ··································································································
    次日,晨曦猶在天際羞澀地撕開夜色的邊角,街頭那陳舊而又常新的布告欄仿佛剛從沉睡中蘇醒,煥然一新如一幅初展的畫卷,其上字跡清晰,墨香未干。演說者立于布告欄前的空地上,面容熠熠生輝,精神煥發猶如烈火烹油,熾熱而生動。他的身影映照著晨光,宛如矗立于人間煙火中的信仰燈塔。
    待到次日清晨,晨曦微破天際,那一扇承載了歲月斑駁痕跡的古銅大門在沉睡了一整夜后再次發出悠長而沉悶的吱呀聲,仿佛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在訴說著無盡的故事。此時,悟覺方丈正挺立門前,他的身影被初升陽光勾勒出一道莊重的輪廓,目睹此景,他的心中陡然掠過一陣寒意,那是一種源自內心深處對未知變故的驚駭預感,仿佛昭示著某種不祥之事即將悄然而至。
    他雙手高舉,目光炯炯,聲音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向四方聚攏而來的鄉親父老及眾多看客宣告道:“列位鄰里同袍!諸位矚目于此的善男信女們!昨日白馬廟之盛會,盛況空前,萬人空巷,那串串佛珠猶如山澗流水般瞬息間被虔誠的信徒們爭先恐后地請購殆盡矣!”
    即便如此,這群僧侶們依然固守著佛門那股忍辱負重的精魄,他們猶如磐石般鎮定,將心中翻涌如海浪般的波瀾強自壓下,穩穩地端坐在那歷經滄桑卻依舊神圣無比的蒲團之上。每一寸肌膚都透出堅定與執著,每一道目光都凝聚著無盡的慈悲與智慧。信徒們滿懷熱忱與期待,逐一將寄托了無數希冀的物品遞至僧人們手中,進行一場莊重而神秘、仿佛能穿透時空的開光儀式。
    此一出,人群如同湖面投入巨石,頓時波瀾四起,竊竊私語之聲瞬間匯成一片議論的海洋。眾人臉上或驚訝、或欣喜、或疑惑的表情各異,卻無不流露出對這一意外之舉深深的關注與期待。那演說者的身影,在朝陽的照射下越發顯得莊重且神圣,仿佛化身為白馬廟信念的化身,將一場普度眾生的盛典徐徐拉開帷幕。
    面對信徒們投射過來的那復雜而又熱切的眼神,猶如一片交織著質疑與期待的迷霧,高僧們只能如忍受命運重壓的磐石一般,咬緊牙關,將那鉆心刺骨的疼痛深深壓抑在喉頭之下。他們挺直了脊梁,任由汗水沁透袈裟,逐一為那些堆積起來宛如山巒般高低錯落的雜貨進行一場繁復至極且莊嚴肅穆的開光儀式。
    “嘁——”隨著悟覺方丈決斷的話語落下,人群里傳來一片失望交織的噓聲,像是山澗溪流中的碎石碰擊聲,清冷而空洞。眾人面面相覷,眼中寫滿了不甘與失落,卻又無法違逆天意人情,只得各自默然承受這份無奈。他們終究還是拖著沉重的步伐,悻悻離去,身影逐一消失在暮色籠罩下的巷陌之間,漸行漸遠,直至融入無邊的夜色,成為一道道模糊而又寂寥的剪影。
    人群在方丈的話語下瞬間活躍起來,仿佛一陣波濤翻滾的笑聲瞬間炸裂開去,在大殿的四壁間來回碰撞,一圈圈擴散,其聲勢如同湖面投入石子后的漣漪。其中一位信徒,臉上掛著戲謔的笑容,用輕松調侃的口吻回應道:“難不成是貴寺的佛珠供不應求,需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的日常用品來替它們接引靈光,賦予神圣之力不成?我們可是按照公告上的每一字一句,精心準備,不敢有絲毫怠慢,斷不會讓各位高僧為此失望。哦,對了,那公告上提及的三文錢賞賜,又該在哪里領取呢?”
    悟覺方丈目睹眼前的這幕光景,內心猶如翻江倒海般五味雜陳。他所在的本坊僧侶雖然并未受到世俗的熱烈追捧,那些排隊等候他開光的人群稀疏得幾乎可以數得清人數,但在這場荒誕而世俗化的“雜貨開光”鬧劇中,他卻毅然決然地投身其中,毫無退縮之意。盡管周遭的景象冷酷得足以讓人心生寒意,那雙同樣布滿血泡、皸裂的手掌,卻仍在堅韌不拔地踐行著一個僧人的職責與使命,即使他心中明鏡似的清楚,自己和身邊同僚們默默付出的辛勞、忍受的苦楚,在外界看來,并未得到應有的認同與尊重。
    在這凝重而又微妙的一刻,只見悟無法師硬生生挺直脊背,面色沉靜中帶著一絲難以察覺的苦笑,他緩緩伸出手去,接過了潑皮手中那個三代相傳、看似尋常實則承載家族血脈與歷史記憶的尿壺。他的臉龐在燭火搖曳下顯得尤為生動,擠出的笑容里透露出一種超脫世俗的堅毅與淡然。他小心翼翼地捧起這個“寶物”,每一個動作都宛如在編織一段無聲的經文,以無比虔誠和專注的態度,開始誦讀那些古老而深邃的經咒,試圖借助佛法無邊的力量,為其注入靈性,完成這非同尋常的開光儀式。
    面對那潑皮緊鑼密鼓般的催促,悟無法師的內心猶如熾熱的熔爐,怒火在其中熊熊燃燒,仿佛隨時都能將胸膛燒穿。然而,他面上卻是一派波瀾不驚的景象,那份從容不迫的笑容如同秋水共長天一色,溫潤而深沉,回應著潑皮的焦急:“施主切勿心急如焚,貧僧定會傾盡畢生修為,為這寶物灌注最為純凈無垢的佛光。”盡管如此,潑皮并未因此滿足,他的追問如狼似虎般接踵而至:“大師,為何您的雙手腫脹得如此駭人?”
    此刻,悟覺方丈的內心世界猶如狂風巨浪中的孤舟,翻騰著無盡的思緒,如同江河匯聚成海,浩渺而深邃。他那雙洞察世事的眼眸低垂,隱藏在濃密眼睫下的瞳孔中,波光流轉,卻難掩內里的焦慮與掙扎。他在心頭反復掂量,心中默算:每人僅三文香火錢,如今廟宇香客絡繹不絕,然而昨日所收的那些銅板能否在這場突如其來、如山倒海般的變故面前支撐得住?這疑問宛如一塊巨石壓在他的心頭,沉甸甸且無法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