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到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才重鑄五銖錢。
自此以后,東漢各帝均鑄五銖錢。
不過,從光武帝到明帝、章帝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五銖錢沒有顯著變化,古錢學家將東漢前期鑄行的五銖錢稱為“延帝五銖”。
隨著時間的推移,政治、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東漢后期特別是東漢末年,通貨膨脹嚴重,人民生活貧困,統治階級為了挽救經濟危機,在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改鑄“西出文”五銖錢。
更有甚者,在獻帝時,董卓鑄無文小錢,致使原本混亂的幣制越發不可收拾。
建武以后各朝五銖錢比西漢各朝五銖錢輕薄,錢徑多在2.5厘米,重3.4-3.4克,厚約0.1厘米,一般為3克,外郭較窄。
“五銖”二字寬肥圓柔,筆劃較粗且淺,面文“五”字中間交筆彎曲,上下兩橫不出來,“銖”字“金”字頭呈三角形,比西漢五銖金字旁大,“金”字西點較長;“朱”字頭圓折,中間首筆,兩端較細;制作精致,文字書體規范。
銅質為淺紅色,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