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書體亦與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各有區別。
“五”字交股有的較首,有的略彎,也有的彎曲甚大,形制上有的穿上橫畫如三官錢式,也有如五銖最常見的面內無郭的一種。
這說明小五銖并非一朝所鑄,也同普通五銖一樣,分別鑄造于武帝以后的西漢各個時期。
就出土情況,尤其是從漢宣帝陪葬坑的出土情況看,小五銖是成串地亂置在十件大陶俑之間,說明這是冥錢而非行用錢。
剪輪五銖錢又稱“磨郭五銖”、“剪郭五銖”。
武帝初鑄五銖時“周郭其質”,以防止奸民從錢背面磨銅取熔。
可是西漢后期竟出現另一種磨邊的剪輪五銖,是一種用普通五銖錢經磨鑢加工而減重的錢幣。
實際上這種五銖叫磨邊五銖最為貼切。
西漢后期成帝、哀帝之世,社會矛盾尖銳,災荒相繼,幣制也隨之混亂,剪輪五銖就勢此時開始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