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丁氏和麥氏心里有多不理解,還是按照陳翠的吩咐,將那些櫟子清洗之后去殼去皮,然后放在大盆里浸泡。
陳翠原本吩咐的是每天換水,可現在天太熱了,泡的時間久了水里就會起泡,變臟,于是丁氏和麥氏就每天早晚都換一遍水。
等到七八天過去,這些櫟子被處理好之后就被放入了石磨,磨成了細碎的漿液。
陳翠把這些漿液用紗布反復過濾之后加水沉淀,接著把上層過濾之后的水倒掉。
然后把沉淀物加水在鍋里熬煮,一開始水很多,隨著煮的時間越來越長,水越來越少,鍋里的東西也越發粘稠。
這個時候,就需要拿個勺子在鍋里不停的攪拌,免得糊鍋。
最后,當水分變得極少的時候,就可以停止燒火,把鍋里的糊糊狀的東西盛進盆子里,讓它凝固定型,這個過程往往需要一天。
最后得到的,就是褐色的像是涼粉一樣的東西。
這整個的制作過程,陳翠都是照搬的那個蜀地老太太的做法,最終的成品也大致相同,不過當時老太太說這個叫青岡子豆腐,但是陳翠覺得這更像是涼粉。
于是,做成之后,她就順便給這東西取了個新名字:櫟子涼粉!
現在天熱,陳翠就把櫟子涼粉切開涼拌了,加了點辣椒油、香油和蒜末,看著聞著都非常不錯。
晚上一家人吃飯的時候,這道菜就被端上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