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有些無語,她是想讓兒子們能晚些成婚,這樣身體和心理都相對成熟之后,會對日后的婚姻生活有幫助,可她并沒有說一定要學業有成才能成親啊。
還各個都說一定要會試中選,才會考慮成家,好似鄉試對他們來說如同探囊取物,到了會試還能十拿九穩似的!
也不看看多少一把年紀的老秀才為了個舉人的功名,考到胡子花白的都有,如果科舉真的這么容易,就不會有這么多人蹉跎半生卻求而不得了。
是不是這仨人一路考過來太順了,才有了這般狂妄的想法?
陳翠不禁反思,自己一路暗中給他們支持幫助,減少科舉障礙的行為是不是有些過了,這才讓他們有些不知天高地厚!
不過,她不后悔這么做,要是鄉試的時候能有機會獲得一些便利的話,她還會想法子為兒子去努力的。
古代的科舉之路遠遠比現代的應試教育要殘酷,在這個時候,家世、地位以及人情關系能在科舉起的作用很大,這種作用越是到了上層越明顯。
對于底層民眾來說神秘而又難得的一些信息,在上層的圈子里,幾乎是半公開的,很多資源也只會在一定范圍內流轉,很難被圈外人得知。
所以,官宦人家的子弟因為有父祖和姻親的扶持,科舉過程往往更加順遂,少走不少彎路,為官之路也更加平坦,而平民子弟缺少資源,能出頭的是極少數。
他們家原本就是最底層的草根,能有今天的成就已經非常不容易,其中有不少是靠她托舉出來的。
可如今他們并沒有真正脫離底層的范疇,但是要想真正跨越圈層,非得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人繼續努力不可,因此姻親的選擇就格外重要。
裙帶關系雖然被不少人所不齒,可也不能否認,這是比較有效的擴大自身勢力的一種方式。
而且,不同出身的姑娘眼光和見識也不同,這還涉及了日后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這些對整個家族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從這個層面來說,陳翠對于幾個兒子的觀念是認同的,但是對于他們說的要會試考中之后再成親的話,她卻不敢茍同。
但不管怎么說,孩子們有這個決心都是好事,她不能貿然的出打擊他們的自信心,所以就表示對他們的想法贊同和理解,然后帶著一肚子的郁悶去洗漱。
既然兒子都沒有這個心思,陳翠也就沒有費心去打聽那所謂的寧家的底細。
三日后,徐媒婆再次上門的時候,陳翠就拿出了自己想好的說辭來回絕t她:大師給兒子批了命,不宜早娶,起碼要過了二十才能談及婚事!
盡管陳翠又給她封了個紅包,客氣的送出門,徐媒婆還是一臉的悶氣,這陳太太說的一聽就知道是托辭,就是看上不寧家罷了,誰家好好的兒子會到二十之后再說親啊!
過了兩日,陳翠去王府造訪,將這事當笑話般的對張若梅說了,還將幾個兒子的豪壯語也一并說了出來,哪知對方卻忽然笑了。
陳翠不解其意,張若梅卻未加掩飾,直接將有人托她向長平說親的事說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