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李世民揮師北上,不費吹灰之力便將玄菟城收入囊中。
每攻下一城,便需分兵駐守。
為防兵力過度分散,李世民決定在玄菟城暫作停留,整頓城防,再圖謀北面的新城。
然而,未等他大軍開拔,新城城主竟已親自率領守軍,跋涉百里前來玄菟城投降。
兵敗如山倒。此次征伐高句麗,讓李世民對這四個字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l會。
“陛下,如今僅余木底城尚在敵手。只要拿下此城,再向東進取國內城,遼東境內便再無高句麗成氣侯的抵抗力量了。”
牛進達心情愉悅,此番出征的順利程度遠超預期。時值七月初,主要戰事已基本結束。
他們通過飛鴿傳書得知,燕王李想已處理完鴨綠江以東的事務,正率部向遼東城進發。
平壤道行軍大總管麾下的主力為水師,此刻仍在漢江、大通江與鴨綠江上執行任務,待李世民班師回朝時方會一通返回登州。
因此,真正隨李想前往遼東的陸路兵馬不過七八千人。
但隨著烏骨城的意外陷落,李想前往遼東城的道路已暢通無阻,再無勢力能威脅其安全。
“段移石那小子來信說他已向國內城進軍,朕估計,只需我軍拿下木底城,遼東大局便可定矣。”
李世民對段移石頗為了解,相信他拿下國內城不成問題。
“若真如此,遼東的治理問題便可提上日程了。”
牛進達及此處,腦海中不禁浮現出李想的身影。
設立遼東道,是李想在出征前便提出的構想。
但如何具l實施,如何避免遼東道淪為如嶺南道那般人人避之不及的偏遠之地,李想當時并未詳述。
或者說,在當時那種戰云密布的氛圍下,無人有心去聽他那些看似“虛無縹緲”的設想。
畢竟,高句麗乃當世強國,豈是輕易就能征服的?
“嗯,朕已在斟酌遼東道的官員人選。但要將此地建設得繁榮富強,絕非易事。朕很想聽聽,想兒對此究竟有何良策。”
盡管遼東尚有殘余城池未克,李世民心中已無半分憂慮。
高句麗在遼東已無任何具備號召力的人物,亦無強大的軍隊。
不客氣地說,唐軍接下來的任務,不過是接收城池,巡視這片遼闊壯麗的河山。
這片自漢代失落的故土,終于將重歸中原王朝的懷抱。
李世民暗下決心,絕不容許任何人再將它從版圖上丟失。
“陛下,段將軍求見!”正當李世民沉思之際,侍衛入內通報。
“段將軍?哪位段將軍?”李世民在腦中過了一遍,一時沒想起是誰。
“是段移石,段二郎。他正在城外,還帶著萬余兵馬。”
“嗯?他怎會在此?”李世民聞一愣,旋即似有所悟,神色一變,“快,速速宣他覲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