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玉!公孫明直與高桓權兩部,如今身在何處?”
與劉謹商議完降兵事宜,李想立刻著手下一步的戰略部署。
大唐眼下只是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唯有將后續的戰事也一一擺平,此次東征才算功德圓記。
“回王爺,公孫明直的兵馬已至平壤以西兩百里,預計后日傍晚可抵城下。”
“高桓權則借著攻克漢城的余威,正全速北上,最快明日入夜便可抵達平壤東南。”
“此外,新羅大軍也已入境,正沿著公孫明直撤退的路線大肆擴張。”
高桓權的軍中,遍布著錦衣衛的眼線。
其麾下頭號大將賀建,更是對李想唯命是從。
因此,高桓權的一舉一動,在李想面前幾乎是透明的。
至于公孫明直和新羅的動向,憑借錦衣衛在高句麗經營十年的根基,掌握幾萬大軍的行蹤并非難事。
“將公孫明直的行蹤透露給梅川秋一和賀建,命他們說服高桓權,在公孫明直必經之路上設伏,務必先將這支高句麗精銳擊潰。”
“最好能將其逼退,讓他們和新羅人重新糾纏到一處。”
“只要時機一到,讓公孫明直得知平壤已失,他除了后撤別無選擇。”
秦懷玉的臉上不禁流露出敬佩之色。
李想這一連串的安排,實在是妙到毫巔,新羅、百濟、倭國、高句麗,幾方勢力仿佛都成了他棋盤上的棋子。
“待解決公孫明直之后,讓梅川秋一和賀建帶高桓權來見我。此人若是不識時務,我不介意他們只帶來一顆頭顱。”
高桓權的五萬大軍,有八成兵力都掌握在以賀建為首的隋朝舊部手中。
李想若想取他性命,易如反掌。
想來高桓權不會如此愚蠢。
“王爺深謀遠慮,高句麗的未來已然在您的規劃之中。”
“屆時,高桓權盤踞漢城一帶,高藏王坐鎮平壤周邊,而逃亡的公孫明直與淵蓋蘇文則占據殘余之地。”
“如此三足鼎立,相互制衡,誰敢破壞這個局面,誰就是我大唐的敵人!”
……
“大郎何必心急如焚?我們最遲后日便可抵達,平壤城守軍眾多,固若金湯,唐國水師那點兵力,絕無可能將其攻破。”
“莫離支之所以催促我等回師,不過是想甕中捉鱉,內外夾擊,一舉殲滅來犯之敵,讓大唐再不敢生出覬覦高句麗之心。”
平壤城外,公孫明直與淵邵在行軍大帳中相對而坐,享用著晚餐。
雖在征途,但畢竟身處國內,桌上的酒肉還算豐盛。
然而,淵邵卻全無胃口。
于他而,此次出征已深入新羅腹地,連克數城。
眼看滅國之功近在咫尺,卻突然收到一紙命令,要他調轉矛頭先去平壤城對付唐軍,再去水原城清剿叛逆,這讓他心中記是不甘。
“道理是如此,可終究是功敗垂成,留下了莫大遺憾。想必新羅人此刻也已得知唐國出兵的消息,抵抗之心只會愈發頑固。下一次再想滅掉他們,恐怕要難上加難了。”
高句麗與百濟聯手,共擊新羅;而新羅女王曾親赴大唐,據說還帶回了一批精良兵器。
顯而易見,唐國此次興兵,與新羅脫不了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