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就叫狗不理包子鋪,以各式餡料的包子為主打,兼售油條、豆漿、豆腐腦。二位覺得如何?”
武媚娘的眼中一亮,思路立刻活躍起來,“為了一炮打響,我們不妨效仿好利來的經驗,直接在長安各坊通步開張,管理起來也并非難事。”
李想的鼎力支持,武媚娘自然是全力以赴。
顧芳芳見自已的提議被如此看重和完善,自然是欣然應允。
三兩語間,一個日后注定名揚天下的老字號,便就此敲定。
……
李世民的功過是非,向來由人評說,但他確是一位心懷抱負、力求有為的君主。
大明宮的奢華舒適雖能安逸身心,卻隔絕了市井的真實聲息。
為了洞悉長安百姓的真實生活,李世民時常會放下九五之尊的架子,換上便服,深入民間。
今日早朝一散,他便褪下龍袍,換上一身富商的行頭,在李君羨與張阿難的陪通下,悄然離開了宮城。
要說長安城里人氣最旺的地方,非西市莫屬。
想了解帝都的脈搏,去西市走一遭,勝過讀萬卷奏章,這一點,李世民心知肚明。
“有段時日沒來了,這西市竟比往昔更添了幾分生氣。”
李世民搖著折扇,儼然一位精明的綢緞商人,而張阿難和李君羨,則一個扮作恭謹的管事,一個扮作干練的護院,亦步亦趨。
暗中,更有無數百騎司和千牛衛的精銳化作尋常百姓,拱衛著天子的安全。
“郎君有所不知。”
張阿難壓低聲音,在旁解說道,“如今的西市,早已是天下一等一的集散地。不止我大唐的百姓商賈愛來,便是四方胡商、海外夷人,凡入長安,無不到此一游。尤其是那些來讓買賣的,更是將西市視作必到之地。”
張阿難雖久居深宮,但每日看百騎司呈上的情報,對天下奇聞軼事了如指掌。
“自古王朝皆以農為本,抑商為策。可想兒力排眾議,及商賈之道于國運至關重要,欲使我大唐超越秦漢,商貿之興盛不可或缺。朕初時還存疑慮,今日親眼所見,方知其非虛。”
李世民望著眼前川流不息、比肩接踵的人潮,不禁感慨萬千。
這等繁華景象,遠非奏折上冰冷的文字所能描繪,唯有親臨其境,方能感受其震撼。
“正是如此。陛下,如今戶部所收商稅,已占國庫總稅源的三成,且漲勢迅猛。依此勢頭,不出十年,商稅便會成為我大唐第一大稅源,再加上各處官營私營作坊上繳的稅款,國庫對農稅的依賴已大大減輕。”
張阿難對大唐財政的變化如數家珍。
他猶記得,立國之初,戶部全年稅賦尚不足千貫。
而今,貞觀十五年尚未過完,入庫的稅款便已突破兩千萬貫。
他估摸著,到年底,超過兩千五百萬貫是板上釘釘的事。
如此驚人的增長,若是以盤剝百姓為代價,則國富民弱,終非長久之計。
然而如今的大唐,無論是平民黔首,還是世家勛貴,家資日益豐厚,就連田間耕作的農戶,日子也比過去寬裕了許多。
這般國強民富的盛景,實屬來之不易。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