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位大人物的推動下,學院時常會組織學員前往野外進行拉練。
近處的驪山、終南山,乃至于更遠處的華山,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野外的環境遠比學院內艱苦,運氣好時能攜帶軍糧急行,運氣不好便只能就地取材,l驗一番荒野求生。
如今有了這滋味甚好的面食,日后執行任務時的伙食豈不是有了天大的改善?
“此有理。”段志玄聽聞了反饋,并未固執已見,“這泡面的制法算不上復雜,索性就公之于眾。讓長安城里的商戶們都去建幾個作坊,產量上去了,價格自然就下來了。”
他之所以如此爽快,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提出這個建議的人,正是他的女婿。若是換了旁人,恐怕就沒這么好說話了。
……
另一邊,張小田在長安城的生活已步入正軌。
當初的捕魚隊和燕王府都信守了承諾。他與一批通鄉的倭人抵達長安后,便被安置在一處寬敞的院落里,應得的賞賜也以銀幣和銀票的形式盡數發下。
手中有了余錢,這些決心在大唐扎根的倭人便紛紛在城中購置了房產。
張小田作為他們的首領,獲得的賞賜最為豐厚。
即便買下了一座不小的宅院,添置了四輪馬車與仆役婢女,他的身家依然相當可觀。
尋常人或許會就此守著財富安度余生,但張小田卻不甘于此。
他渴望為這筆錢財尋覓一個合適的去處,投資一份產業,這既是為了財富增值,也是為了能更徹底地融入大唐這個嶄新的家園。
值得一提的是,在燕王府的運作下,他如今已是長安縣的一名在冊農戶,可以理直氣壯地自稱為唐人了。
“隊長,您看這份《大唐日報》上的文章,我覺得這個叫泡面的東西,或許是個不錯的商機。”他的副手張治拿著一份報紙,神情興奮地走了過來。
燕王府麾下的所有產業,無論內外,都設有掃盲班,要求雇工必須識字。
職位越高,對漢話水平的要求也越嚴苛。
因此,像張小田和張治這樣的倭裔,閱讀文書早已不成問題。
“泡面?”張小田的興趣被勾了起來,他從張治手中接過報紙,“拿來我看看。”
對于“泡面”這個詞,張小田是頭一回在《大唐日報》上瞧見。
然而,報紙上對這新奇吃食的詳盡描述,尤其是將其列為大唐新型軍糧的說法,瞬間就抓住了他的心。
作為一名剛從沙場歸來的軍人,張小田深知軍糧的重要。
草原上單調的羊肉曾讓他們這些唐軍士卒從最初的欣喜迅速滑向厭倦,對故鄉飯食的思念與日俱增。
倘若這泡面真如報上所,那其價值將無可估量。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