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我們家離長安城最近,就算別的人家養魚,那么遠運到長安城去賣,也會死很多。死魚和活魚之間的差價可不是一星半點,誰家有錢人會買死魚?”
杜荷暗自慶幸自已一開始的決定,覺得自已終于可以在家族中揚眉吐氣了。
“太好了,現在長安城里活魚越來越流行,靠著這幾個池塘,杜家將來也能有一個穩定的經濟來源。”
“是啊,依我之見,我們可以多雇些幫手,把池塘周圍的稻田都挖開,擴大一下,明年再養更多的魚。”
杜芳對現狀并不記意,他認為應該趁熱打鐵,把養魚業讓成杜家的支柱產業。
杜荷是個保守的人,但杜芳的提議,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沒有任何不妥之處,于是答應了下來。
……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
燕王府的數萬畝稻田,再次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雖然南洋水稻的豐收,已經讓人對水稻有了新的認識,但也只有幾百畝而已,在很多人看來,那不過是精耕細作的成果。
但是,如果每一畝地都能高產的話,那就不是精耕細作這么簡單了。
“陛下,這幾日西市的米價漲了一成。”
糧食安全事關國家安危。
無論何時,填飽肚子才是第一要務。
“咦!種了數萬畝稻谷,如今已經到了豐收的時侯,按道理來說,長安城里的米價應該降了才對。”
李世民也不知道發生了什么。
今年收成不錯,大唐各地的糧倉都在擴建。
大米怎么又漲價了?
“陛下,正是因為燕王府上有數萬畝良田,所以長安城里的人們對于水稻的重視程度明顯高于往年。以前只有江南道的人愛吃米,東西兩市的米基本都賣給他們。”
“不過,如今很多以前不吃米的人,都喜歡買幾斤回去嘗嘗味道。而且長安城里的米,大部分都是從江南通過大運河運來的,今年運送的人并不多,但是需求量大了很多,所以才會漲價。”
張阿難知道李世民對糧食價格的變化非常在意,所以對這件事情也是讓足了功課。
“是嗎?”
李世民都不知道說什么好了。
燕王府什么時侯有這么大的能量了?
“是啊,我已經查過了,買米的都是平民,沒有勛貴囤積。”
只有在戰爭和饑荒的時侯,囤積糧食才能起到作用,在這個時侯,沒有哪個勛貴會傻到去破壞這個規矩。
錢沒賺到,反而惹來了麻煩。
勛貴們可不是傻子!
“算了,這件事以后再說吧。過些日子,燕王府的稻谷也該收了,你讓人盯著點,看看產量有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朕還真要好好考慮一下,江南道、山南道的發展了。”
……
這段時間,石初八過得很快樂。
眼看著田里的水稻就要收獲了,雖然不知道最終的結果會是什么樣子,不過看這樣子,應該不會太差。
更讓他驚訝的是,稻田里的草魚和鯉魚,竟然都長得不錯,隨時都可以撈起來賣掉。